(《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并在回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
就这样,两个儿子战死、家中只剩老翁和幼孙的老妪自己应征而去。
何其无奈、何其荒唐!
这就是乱世“黎元”
的悲惨世界,对此,杜甫无能为力,只能奋笔直书。
杜甫在华州司功任内,共作诗o多。
(四)
“雨降不濡物,良田起黄埃。
飞鸟苦热死,池鱼涸其泥。”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
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
国难中的黎元,真是苦海无边!
乾元二年(年)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下《夏日叹》和《夏夜叹》,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
这年立秋后,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出走。
杜甫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成都府尹兼御史大夫、充剑南节度使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也称“浣花草堂”
。
杜甫漂泊的生活终于告一段落。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好不容易在成都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上元二年(公元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
茅屋破败,饥儿老妻,彻夜难眠,联想到战乱以来的民生多艰,杜甫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严武的父亲严挺之与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是意气相投的故交,因此,严武虽然比杜甫小岁,依然视杜甫为小。
严武上表推荐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做了严武的参谋,后人又称杜甫为“杜工部”
。
杜甫对此深表感谢,先后为严武创作过二十余诗歌,严武也由此成为杜甫除李白和高适外的第三个知音。
公元年春,剑南节度使府衙大门口,官吏们神色严峻,整装待。
剑南节度使酒气熏天,在内室边披挂边骂骂咧咧:“杜二!
章彝!
我今日不杀你们,誓不为人!”
他跨出内室时,冠帽不可思议地数次被门帘钩落在地。
侍卫们趁势劝阻他暂熄雷霆之怒,同时飞奔禀告其母裴氏。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