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小说

第六章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第4页)

的最真实写照。

“渔阳鼙鼓动地来”

,叛军声势浩大,兵锋甚劲,自河北一路南下,连续攻下汴州(开封)、洛阳,好在郭子仪和李光弼在河北挡住了史思明后援兵力,而封常清、高仙芝在潼关守住了长安的门户,安禄山的大军一时尾难顾,形势十分有利于唐军。

但此时唐玄宗听信谗言,怪封、高只守不攻,竟将二人处死,替换的是已经告老还乡的名将哥舒翰。

哥舒翰继续执行封、高坚守的策略,但玄宗严令出击,哥舒翰挥泪出关,结果被叛军打了一场歼灭战,唐军主力尽失,长安失守。

叛军“大索三日,民间财资尽掠之”

,又纵火焚城,繁华壮丽的京都变成废墟。

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在马嵬坡,将士哗变,杀了杨国忠和杨玉环。

兵变之后,玄宗继续入川。

太子李亨北上甘肃灵武(朔方节度使驻地,安史之乱两京陷落期间唐军的大本营),年自行登基,遥拜玄宗为太上皇。

此时,杜甫已将家搬到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他听说了肃宗即位,就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灵武,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

被俘的还有大诗人王维。

他们被严加看管,杜甫因为官小,没有被囚禁。

尽管个人遭遇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

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寇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

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的诗,表达了强烈的爱国热情。

在叛军据守的长安,杜甫困在那里已逾半载。

肃宗至德二载(年)三月,时值暮春,触景伤怀,杜甫创作了历代传诵的五律诗《春望》。

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

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

至德二载(年)四月,郭子仪大军来到长安北方,杜甫听说后,冒险从城西金光

门逃出长安穿过对峙的两军到凤翔(今陕西宝鸡)投奔肃宗。

五月,杜甫被肃宗授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

不料,杜甫很快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被贬到华州(今华县),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

到华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和烦恼。

他常游西溪畔的郑县亭子(在今杏林镇老官台附近),以排忧遣闷。

他在《题郑县亭子》《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独立》和《瘦马行》等诗中,抒了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

后来,杜甫经宰相张镐力救而得释放。

但“帝自是不甚省录”

,从此之后,肃宗对杜甫不再重用。

这年九月,长安收复。

十一月,杜甫回到长安,仍任左拾遗。

杜甫虽忠于职守,但终因受房琯案牵连,于乾元元年(年)六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均在今河南省)探亲。

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之战爆,唐军大败。

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

(《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本月排行榜
本周收藏榜
    最新更新
    新书入库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