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统计,现在的语文课本从小学到高选杜甫诗十五,考察这些诗作的背景,会现它们多数都写于安史之乱。
确实,杜甫诗作不论从数量还是水平,都在安史之乱中达到了最高峰,可以说正是安史之乱成就了杜甫“诗史”
、“诗圣”
的地位。
都说“国家不幸诗家幸”
,经历了安史之乱的诗人杜甫则是幸也不幸。
幸运的是,他的诗作升华于乱世;不幸的是,他因乱世曾成为叛军的阶下囚,又因乱世而过早离世。
杜甫生于开元前一年,他的少年和青年时代是沐浴在真正的盛世中的。
他出身文学世家,先祖是晋代儒将杜预,祖父是初唐的“文章四友”
之一杜审言。
少年躬逢盛世,家境又不错,那时的杜甫可不是后来我们熟知的忧愤沉郁的形象。
初中课本所选的《望岳》,最能代表当时杜甫意气风的心态。
此诗作于开元二十四年。
当时杜甫二十五岁,之前曾到洛阳参加科举考试,未中举。
没中就没中吧,反正还年轻,这太平年景,机会多着呢,于是杜甫前往山东,在时任兖州司马的父亲那里住了好几年。
后来,他又和朋友在河南、河北一带漫游,其中就有李白。
这段日子,在杜甫的笔下形容为“裘马轻狂”
。
即便是盛世,也不能总是“裘马轻狂”
,当杜甫结束了壮游,打算循规蹈矩的走功名之路时,却赶上了盛世的下半场。
杜甫于天宝六载三十五岁时再赴长安应试,结果奸相李林甫一个都不录取,对唐玄宗说因为盛世治理的好,已经“野无遗贤”
了。
这下可苦了杜甫,进取之路被阻,他困守长安八年。
天宝十四载(年),杜甫被授予一个河西尉这种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
的官职,朝廷就将之改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低阶官职,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
杜甫开始还是难以接受,但此时他已年四十四,为生计不得不接受了这一所学无用的官职。
授官之后,杜甫回奉先县(今陕西蒲城)探望妻儿。
谁知刚进家门,杜甫就听到妻子嚎啕的哭声、幼子饿死的噩耗:“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
。
悲愤之下,结合回乡一路所见,杜甫写下了长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其中有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的杜甫不曾想到,幼子饿死竟是安史之乱的“预警”
。
就在这一年的十二月,长达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爆了。
(三)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这是安史之乱中包括文人志士在内的每一个“黎元百姓”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