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之后,特使很可能还清理了陆逊的家产,继续挖掘犯罪证据,但是并没有发现超过正常范围的多余财产。
拥护太子的人物中,顾谭与其弟顾承,一齐被撤职流放到岭南,作了他乡之鬼。
孙权的二姑爷朱据,在发配到远方的途中被孙权赐死。
此外,被砍头的还有张纯、吾粲;被酷刑拷问的有陆胤;被流放的还有张休、姚信。
他们不是陆逊的部下,就是其亲属好友。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鲁王派的骨干人物,全都得到提升,瓜分了原来属于陆逊的职位和权力:步骘升任陆逊留下的丞相一职,吕岱升任陆逊原来担任的上大将军,全琮升任右大司马。
至此,孙权的偏向和意图彻底暴露无遗。
“二宫构争”
和陆逊之死,笔者将其总结为孙吴历史上的“五三一事件”
:定性是五个“最”
字,起因是三个因素,后果是一个转折。
五个“最”
字的定性是:堪称孙吴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波及范围最大、结束方式最残酷、示范作用最恶劣、影响后果最严重的政治事件。
产生的根本起因,是以下三种因素的纠结和叠加:第一是孙权在修身上的堕落,从昔日的英明、大度和从善如流,变成昏聩、猜疑和偏听偏信;第二是孙权在齐家上的失败,不能教育家庭成员和睦相处,团结一心,反而纵容他们只顾私利,骨肉相残;第三是孙权在治国上的恶化,从过去的“亲贤臣,远小人”
,完全退化成“亲小人,远贤臣”
。
这一事件的严重后果,是孙吴历史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此前兴旺发达的上升态势,到此戛然而止;从此政局急转直下,朝廷之上,君杀臣,臣废君,大臣互杀,血腥恶斗连续不断,直至灭亡。
对比陆逊与诸葛亮,两位大体同时担任本国丞相,彼此又还有交情,然而人生结局却有天渊之别:陆逊横遭猜疑,含冤而死;孔明却深受信任,托孤辅国。
但是,如果从文化的角度看,他们的人生结局,又都同样展现出悲剧性的审美境界。
陆逊鞠躬尽瘁反遭迫害,是完美事物遭遇毁损的悲剧;孔明壮志未酬遗恨千古,是完美事物发生缺陷的悲剧。
悲剧,最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所以至今讲述他们的历史故事,我们依然会深受触动,从而浮想联翩。
正是因为深深的触动,所以三十年前笔者撰写的博士学位论文《江东世家大族述论》,就把陆逊家族为首的江东世家大族作为研究的对象。
这正是:
忠心保国身冤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关于陆逊就讲到这里。
下面要讲孙吴主帅型名将的第四名朱然。
主帅型名将第四名——朱然
他是陪同孙权读书学习的发小;他曾经协助吕蒙擒杀关羽,此后又接替吕蒙镇守荆州的江陵,长达三十年;他以五千兵马坚守江陵城池,抵抗曹魏十倍以上精兵强将六个月的高压围攻……
一 名震敌国
本节讲的这位名将,他改了姓过继给舅舅当儿子,也是陪同孙权读书学习的发小;他曾经协助吕蒙擒杀关羽,此后又接替吕蒙镇守荆州的江陵,长达三十年;他以五千兵马坚守江陵城池,抵抗曹魏十倍以上精兵强将六个月的高压围攻,巍然屹立坚不可摧,逼得对方黯然撤军,从此威名震动曹魏。
他,就是名列孙吴主帅型名将第四位的朱然。
那么朱然是如何从孙权的陪读发小,成长为孙吴的主帅型名将?他又怎样在江陵保卫战中,创造了以弱胜强的用兵传奇呢?
朱然字义封,丹阳郡故鄣县(今浙江省安吉县)人氏。
原本姓施,十三岁时却改了姓。
为什么呢?原来他妈妈姓朱,有个弟弟名叫朱治。
这朱治可不是一般人物,当初他是孙权父亲孙坚的得力助手,孙坚死后又帮助孙权的大哥孙策,打回江东开创基业。
孙策早死,朱治又全力辅佐孙权,完全称得上是孙吴的开国元老。
可惜他没有儿孙命,人到中年还没有儿子,只好把姐姐的儿子施然,过继给自己当儿子。
于是,施然就改了姓,变成了朱然。
朱然当时虚岁十三,与孙权同岁,就被安排陪同孙权读书。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