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面的朝廷大臣,很快分成对立的两派。
据《三国志》卷五十九《孙和传》裴松之注引殷基《通语》记载,当时的情景是:“仇党疑贰,滋延大臣。
丞相陆逊、大将军诸葛恪、太常顾谭、骠骑将军朱据、会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绩、尚书丁密等,奉礼而行,宗事太子;骠骑将军步骘、镇南将军吕岱、大司马全琮、左将军吕据、中书令孙弘等附鲁王:中外官僚,将军、大臣,举国中分。”
支持太子孙和的领军人物,就是仍然留守武昌的丞相陆逊。
陆逊为何支持孙和呢?原因主要有二。
首先是出自公心坚持原则。
孙和年龄居长,并无大过,按照继承人选的规矩,本来就符合条件。
加之既然已经正式立为太子,就不宜随便废黜,形同儿戏。
其次也与其切身利益有关。
原来,孙和嫡妃张氏的妹妹,就是陆逊儿子陆抗的妻子。
两姐妹的爷爷,是孙吴的元老张昭。
太子派中另外两名骨干人物,是太常卿顾谭、骠骑将军朱据。
顾谭是已故丞相顾雍之孙,也是陆逊的外甥,所以跟随舅父拥护太子。
朱据的夫人,是孙权的小女儿孙鲁育。
孙鲁育比较正派,看不惯姐姐孙鲁班对三弟孙和使坏,就同丈夫一起声援孙和。
拥护鲁王孙覇的为首者,是骠骑将军步骘。
步骘与大公主孙鲁班的母亲步夫人同宗,他看到孙权对功高望重的陆逊心存不满,孙权又有改立孙覇为太子之意,觉得拥护孙覇有利可图。
大司马全琮,正是大公主孙鲁班的丈夫。
在步骘和全琮的带领下,形成了与太子派勉强相当的鲁王派。
以上两派当中,最后遭到孙权残酷打击的,反而是在道义上占据上风的太子派。
之所以造成这样的恶果,与太子派骨干人物的一个共同特点直接相关。
这是什么样的共同特点呢?“三国探客”
告诉你。
这个共同特点就是,他们多多少少都和“中书校事”
那次政治事件有关。
丞相陆逊,是当时实际上的头号重点监视对象。
骠骑将军朱据,也是当时的监视对象之一。
太常卿顾谭,则是另一重点监视对象顾雍的嫡孙。
这一特点非常微妙,必然要引起孙权的高度警觉:你们这些人现今拉帮结派聚在一起,分明是旧恨未消有所图谋;现今虽然打着拥护太子的旗号,实际上是企图在今后把他当成傀儡来支配,你们就可以为所欲为。
一旦孙权把问题上纲上线到君臣权力之争的高度,再和过去的政治恩怨纠结起来,事情就很严重了。
六十四岁老年人的疑忌心理,更如火上浇油。
他决定把继承人的选择暂且放在一旁,先把太子派中的危险人物收拾了再说。
此时此刻的孙权,敢于向陆逊等人施行严厉打击,是因为力量的对比变化,对他很有利。
中书校事时,几乎所有的臣僚都对校事不满,陆逊和顾雍又分掌将相大权,孙权不得不做出让步。
而今,朝臣分为对立的两派,他再实施打击至少能得到一半人的支持。
再说顾雍已死,陆逊又从掌控兵权的元帅,变成了失去兵权凭借的文职丞相。
于是,赤乌八年(245)二月,即陆逊出任丞相十四个月后,孙权开始动手整人了。
既然是故意整人,当然不会按正规的法律程序走,交给执法部门,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审判问罪。
史书记载他整人的招数是:“累遣中使责让逊,逊愤恚致卒,时年六十三,家无余财。”
据这段出自《三国志》卷五十八《陆逊传》的档案,当时孙权不断从皇宫派出特使,用种种莫须有的问题,严厉责备追问陆逊,一直逼得老年体衰的陆逊,身体无法承受极度的愤怒冤屈,因而丧命死亡为止。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