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永远没有尽头的。
这也是为什么人们会深陷于世界的罗网而迷途不知返的原因所在。
庄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看清了这一点: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养生主》)世界无尽,知也无涯。
“知”
,不仅仅是知识,还代表求知,代表求知的欲望。
求知的深处即是欲望。
欲望的深渊没有涯际。
在无尽的世界里,追求无尽的知识、欲望、体验,就很难不掉进沉迷的深渊、牢笼、苦海。
有智慧的人,则不仅要“为学日益”
,同时更要“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
“无为无不为”
,即是“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
心如明镜,世界则犹如映在镜中的影像,花来照花,树来照树,人来照人,事来照事,照而无执,不送不迎,不恋不留,永远安住于当下,鲜活于当下,明照于当下,清净于当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明空心语请大家收藏:(91919191)明空心语更新度。
“故能胜物而不伤。”
智者用这种智慧的视角面对“视界-世界”
,就能越“视界-世界”
而不被“视界-世界”
的幻相所迷、所陷、所困、所伤。
胜物,胜,即为越之意。
越即是真正的胜利。
能够身处于万物之中,以万物为己用,同时越万物,不被万物所拘,即为胜。
也只有达到了这样的智慧境界,才能胜任在红尘中示现大道、传承大道、弘扬大道的使命。
此为胜物之引申意。
这即是庄子“通达之道”
智慧之理。
那么“事”
上该如何实践,以实现这样的智慧境界呢?
水静犹明,而况精神!
圣人之心静乎!
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