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菊赋》借高洁芬香之秋菊来颂扬中书令薛元。
杨炯之于薛元,可谓终生怀知遇之恩,此种感戴之情,便是其创作这篇赋的动力及感情流淌的源泉。
杨炯竭力赞扬秋菊之内在品性,借以颂扬薛元高尚的道德人品。
此赋虽然通篇均为赞美之辞,内容托物状人,藻饰可谓典雅华丽,且是应命之作,未突破官场应酬常套。
(四)
唐高宗调露、永隆年间(—),吐蕃、突厥曾多次侵扰甘肃一带,唐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
杨炯有感而,作《从军行》,记载了这个历史。
诗中表达了他因未能踏上疆场而心生的遗憾,还有渴慕功业的雄心壮志。
笔力雄劲,感情豪放率直,可谓杨炯诗作中的上乘佳作。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这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
,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
整诗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
境气氛,写出了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
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杨炯的艺术功力。
先,杨炯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怎样告别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一概略去不写。
然后,杨炯采取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展前进。
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
这种跳跃十分自然,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初唐上官体所代表的宫廷诗风在唐高宗显庆年间(-)、龙朔年间(-)达到鼎盛。
上官体之风气过分关注声律对偶,讲所谓“六对”
、“八对”
,忽视了诗歌本质。
杨炯性气豪纵,怀才不遇而轻视权贵。
他与上官仪为的宫体诗派有着分明的界线,歌咏的是自我遭际与心声,抒的是自己真情的自我流露,与之歌咏大唐气象大异其趣,形成鲜明对照,他冲破了上官体流风,开拓了新的诗风。
初唐四杰以革除诗坛浮靡之习为己任,以对上官体批判的姿态,从狭窄的宫廷天地引到广大的市井,从狭小的台阁到山川边塞,开拓了诗歌的内容,赋予了新的生命,提高了诗歌的思想意义,展现了清新刚健的诗风。
杨炯也不例外。
除了《从军行》,他的《送梓州周司功》呈现出作者在送别友人后夜望西南,担心蜀路艰险,何时才能再相见的场景,感情真挚:“御沟一相送,征马屡盘桓。
言笑方无日,离忧独未宽。
举杯聊劝酒,破涕暂为欢。
别后风清夜,思君蜀路难。”
杨炯还有一组三峡诗,状景抒情也较真实自然,托物明怀,借史抒志,含意比较深刻,亦是挣脱宫体诗束缚的佳作。
杨炯的送别诗中,没有雍容华贵、闲适自足的情趣宫体式,而是总是渗杂着自己郁郁孤寂的身影及奋向上的激情,大多写得质朴真切,颇有真情实感。
如《夜送赵纵》,全诗语言洗炼、质朴,用典贴切:“赵氏连城璧,由来天下传。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