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早李岩也来了,他昨天就把军饷备齐,而这次来的目的是应罗虎之托,带来了汤若望。
汤若望是德国科隆人,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
一六二一年,汤若望来到澳门,次年又来到北京,一六三零年由徐光启推荐供职于钦天监。
汤若望将他从欧洲带来的科学书籍列好目录,呈送大明朝廷,又将带来的科学仪器一一陈列,获得崇祯信任,也打开了天主教继续在大明传播的大门。
崇祯九年,汤若望奉旨铸炮,两年中铸造大炮二十门,而且,他把西方火器和中国火器相结合,由他口述,焦勖编撰成了《火攻挈要》,对大明的军事科技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
今年三月大顺军进入北京前,外国传教士要离开北京。
汤若望则决定继续留在教堂内,成了李自成进京后的历史见证。
大顺军刚进城时时局混乱,汤若望等人因此把教堂大门紧闭,后来在李岩的授意下,教堂才受到农民军保护。
见到汤若望时,罗虎就被这个五十多岁,留着大胡子,一脸严谨的德国老人的才能所折服。
汤若望汉语流利,举手投足间已经带了一些华夏之风,让人感叹他入乡随俗的本领。
“我朝的将军中能如此重视火炮的,您是第一个。”
汤若望说话不紧不慢,虽然在说逢迎的话却没有谄媚之态。
“汤大人谬赞了,罗某明日就要出征,京师的大炮和兵杖局的工匠要带走一些,望大人能推荐一下。”
汤若望听后对罗虎道:“崇祯九年我奉命造两千七百斤大炮二十门,后因战乱流入东虏之手八门,其余十二门有六门在外地,还剩六门都在京师的各个大门守卫,不是在下自夸,这些炮的质量性能都为我华夏之最。”
“哦。”
罗虎听完就已经寻思要把这六门红夷大炮掌握在自己手中了。
“工匠的情况我也比较了解,可以帮将军塞选出,不过在下疑惑将军是出征,要这些造炮铳的工匠做什么?”
汤若望问道。
“无他,若有损毁故障,罗某总要有个修理的人。”
罗虎敷衍道。
“哦。”
看神情汤若望仍旧有所怀疑,不过这事与他无关,罗虎也不怕他会坏了自己的事,毕竟没有利益冲突,他老汤是来传教的,不是来参与政治军事斗争的。
其实罗虎也很想把这个百科全书式的传教士带走,不过对方意志坚定,怕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服的。
在汤若望的帮助下,五十多名能造大炮和火枪的工匠从兵杖局转到了罗虎部。
前明的匠籍身份地位都很低,他们一个个消瘦模样,估计大明给他们的米粮都不能满足温饱。
这些人中有个叫杜铭佑的,手下三十人,都是造炮好手;还有一人叫梁嗣业,手下二十余人,能制造鸟铳和鲁密铳。
这些人一到,罗虎就给他们了安家银子,杜铭佑、梁嗣业十两,一般工匠五两,又允许他们的家眷可以随军出征。
忙完了这些,罗虎才想起自己的那个漂亮老婆来,也不知她在坤兴公主那儿怎么样了。
说道坤兴公主,也挺可怜的,一个没享受过什么荣华富贵的小姑娘,在历史上曾经留下过端庄和善的美名,可惜被他那个爹给砍掉了一支胳膊,后来郁郁而死,太悲惨了。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