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这一番炫耀在霍善面前约等于无效攻击。
霍善对他发出灵魂拷问:既然想看王维真迹,为什么不去杜甫那边认识王维本人?
苏轼:。
这不是怕自己和王维聊不太来吗?
虽然大家都信佛,大家都既会画画又会写诗,他还给过王维一个流传甚广的点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但真正见了面还真不一定能倾盖如故。
要知道杜甫和王维也是曾经同朝为官的,不也没收获多深的友谊?记得有次杜甫去拜访辋川庄那边拜访朋友,顺便去王维的别业外瞅了眼,结果王维正好不在家,杜甫只能对着紧闭的门扉感慨“何为西庄王给事,柴门空闭锁松筠”
。
可见有共同话题的人也不一定能成为亲密无间的好朋友,还是得看有没有那个缘分的!
苏轼觉得自己肯定和白居易更有缘分。
说起来杜甫和王维还曾跟着上司一起和过歌功颂德的马屁诗。
后世一堆人对着他们这次和诗来回点评,大都说这个老杜排在最末。
很显然,在官场里发挥不出老杜真实的水平,还是得经历过后头的颠沛流离才能让他的诗风变得沉郁顿挫!
突然被提及的杜甫:?
我难道还要为了写诗去颠沛流离一下?
下次一定,下次一定。
第313章
入秋以后,天气转凉,一行人开始东巡。
据史书记载,刘彻自从第一次东巡后,一直到六十多岁还时常往东边跑。
有的人说他是为了到山东出海寻仙,有的人说他是为了定时巡视自己掌控下的庞大帝国。
但无可否认地,刘彻是一个活得相当自由、相当肆意的帝王,在他有生之年他想要的基本都得到了,他想做的事也有数不清的能人异士去替他实现。
即便偶尔会上点别人的当,付出的代价大多也是对方的全家性命。
古往今来的帝王能像他这么畅快又放肆的还真不多。
饶是霍善小时候和刘彻这个皇帝姨公不是很对付,总觉得皇帝姨公不要脸,连小孩子爱吃的东西都抢。
只不过相处得久了,再加上见识别的不靠谱的皇帝多了,霍善觉得客观而言刘彻还是个挺不错的帝王。
一行人往东而去,沿途见识了许多陌生的风土人情。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