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这个关键时刻,野心勃勃且智谋过人的武皇后趁机介入其中,开始逐步参与到国家大事的决策中来。
随着高宗病情的不断恶化,国家政权逐渐出现了从高宗向武则天手中转移的明显趋势。
最终,在弘道元年(公元683年),唐高宗走完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与世长辞,享年五十五岁。
高宗驾崩后,遗体被安葬在气势恢宏的乾陵之中。
此后,他先是被尊奉为庙号高宗,并赐予谥号天皇大帝。
而到了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其谥号又进一步增添为天皇大圣皇帝;紧接着,在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再次追赠谥号为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以此彰显他对大唐江山社稷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要说起李治啊,那可真是一个被严重低估了的皇帝!
只因为他的父亲乃是高高在上的皇帝,而他的妻子更是历史长河中独一无二、名垂千古的正统女皇武则天,所以他自身的光芒往往就被这二人所掩盖住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一直以来,总有那么一些人会选择性地忽略掉这样一件大事——李治能够通过“用废王立武”
这件事来沉重打击那些门阀世家,那就不是一个一般的皇帝。
然而,世人却常常口出恶言,指责他只是一味地听从妇人之言,认定他是个软弱无能、毫无作为的皇帝。
可是这些人怎么就不肯好好想一想呢?当所有人都在对武则天破口大骂的时候,李治却能置身事外,丝毫没有受到半句责骂。
这不正如同那朵洁白无瑕的茉莉花一般纯净吗?难道仅凭这一点,还不足以证明他的非凡能力吗?
其实,真正的李治身上兼具其母亲的腹黑谋略以及父亲传授给他的治国理政之才能。
在他的统治之下,开创了着名的“永徽之治”
,国家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
由此可见,李治绝非人们口中所说的那般懦弱无能,而是一位极具智慧和手腕的英明君主。
在唐高宗李治统治时期,大唐的版图扩张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这一辉煌成就绝非仅仅依靠其父唐太宗李世民所留下的盛世红利所能达成。
若要论及其中缘由,不得不提及李治那深不可测的心机与高明的权谋之术。
众所周知,李治的后宫可谓是权贵云集。
王皇后出身于太原王氏,此乃名门望族;萧淑妃则源自兰陵萧氏,同样背景显赫;此外,还有一位备受宠爱的郑贵妃。
这些女子皆出自世家大族,其背后势力盘根错节。
面对如此复杂的局面,李治怎能不感到头痛万分?稍有不慎,恐怕他便会沦为世家门阀手中的傀儡,甚至可能在不知不觉间失去皇位。
然而,就在这看似无解的困境中,一个名叫武则天的女子走进了李治的视野。
武则天是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死后,她进入感业寺剃度出家,后面王皇后和萧淑妃相争把她从感业寺接了出来。
(我比较倾向于王皇后接武则天出来是李治暗示的结果)
武则天不仅聪明伶俐,而且性格坚毅、果敢善断,正是李治梦寐以求的得力棋子。
于是,李治开始有意栽培武则天,并巧妙地利用她来制衡世家的力量。
(我这里倾向于武则天初期是没有什么野心,她只是想要活着,她的野心和治国谋略是李治教的)
与此同时,为了防止武家和武则天勾结一气共同对抗自己,李治更是使出了一招令人意想不到的妙计——他故意宠幸武则天的姐姐,以此挑起姐妹之间的嫌隙,使得武则天与武家的关系愈紧张,最终达到势同水火的地步。
而李治本人,则稳坐钓鱼台,悠然自得地在幕后观察着局势的展,随时准备根据情况调整策略。
他巧妙地借助武则天之手,成功铲除了大批与他意见相悖、对其统治构成威胁的朝臣。
在这场权力的博弈之中,他们二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愈微妙起来。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