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聪接笑着接过话:“平时都是蒋师傅在做菜,这阵他回老家去,还没销假。
我夫妻俩手艺就差了点,大家多担待些啊。”
“阿姨太谦虚了,阿姨、叔叔的厨艺一点都不比大厨逊色。”
二吾民宿,比起其他民宿而言,自有一番特色。
一是处于历史底蕴深厚的小巷之中,颇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的便利;二是经营方式十分灵活,租客可以选择包餐和不包餐两种方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至于这包餐的质量嘛……
大家都一个字点评:值。
比如,坐在沐川旁边那位社畜陈爽曾算过一笔账。
此处距离上班地点虽有三公里之远,但她上下班可以搭小白,两块钱便能到巷子口。
再想想并不高昂的房租,每晚都能吃到的各色刺桐菜。
这么一来,每个月能节省六七百且不说,生活品质远比在外与人合租要高得多。
陈爽人如其名,为人爽朗得很,很自然地从沐川手中接过勺子,也舀起了面线糊:“三位老师今天有口福啦。
平时我们都是各吃各的,只有周日才一起吃饭,看,多热闹啊。”
“小陈平时上班远不远呐?”
康捷也乐呵呵地搭话。
“有点远。
不过,有小白呢!”
“小白?”
康捷有些困惑。
这名儿,听起来像是一种交通工具,但康捷刚到刺桐不久,出门不是步行就是打的,倒没注意这个。
“哎!
就是我们刺桐古城里的一种交通工具啦!
一种小巴士车,随招随停,大概能坐六七个人。
可方便了!”
说着,陈爽又把手机掏出来,给康捷看她下载的app:“呐,现在还有预约功能。
只是咯,用的人不多,不太好使。”
有道是,入乡随俗,康捷也听得来了兴趣:“回头我也坐坐小白。
嘿嘿!”
他正转头看沐川,但见他连嗦了两口面线糊,啧啧赞道:“这面线糊!
这海鲜汤!
地道!
比馆子里还做得好。
那些流水线造出来的饭菜,乍吃滋味浓烈,但却耐不住细品。”
在刺桐人的日常生活中,油条搭着面线糊,往往就是一餐饭——尤其是早饭——的标配,既寻常易得又最考验功力。
最地道的面线糊,要诀全在面线、底汤本身。
面线拉得像丝儿一般细而不断,莹然透亮,劲道十足;汤底则以大骨头或是海鲜汤来熬制,草鱼、梭子蟹、虾米则要先分开熬制,再倒在一起熬成浓汤,方才合格。
顾长顺听得这话,直夸沐川有见识,又咧嘴笑道:“这话说得不全对。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