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时期那风云变幻的楚国,伍子胥的命运之轮开始了急剧的转动。
他出生于楚国的一个显赫贵族家庭,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聪慧过人,心怀壮志。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政治风暴,却将他原本平静的生活彻底打破。
楚国的宫廷中,权力斗争如暗潮汹涌。
奸臣费无忌凭借着谄媚和阴谋,逐渐获得了楚王的宠信,而伍子胥的父亲伍奢,一位忠诚正直的大臣,因其直言进谏,触犯了费无忌的利益,从而被费无忌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费无忌精心策划了一场恶毒的阴谋,诬陷伍奢通敌叛国。
楚王被费无忌的谗言所蒙蔽,盛怒之下,将伍奢投入了大牢。
而费无忌深知,伍子胥兄弟二人皆是智勇双全之人,若不除之,日后必成大患。
于是,他又向楚王进言,以伍奢为人质,诱骗伍子胥及其兄长伍尚进宫,妄图将伍氏一门斩草除根。
当楚王的诏令传到伍子胥家中时,整个家族陷入了极度的恐慌与悲愤之中。
伍尚,作为长子,秉持着孝道,决定进宫赴难,以陪伴父亲左右。
而伍子胥则敏锐地洞察到了其中的阴谋,他深知进宫无异于自投罗网,不仅无法救回父亲,还会让家族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兄长,此去定是陷阱,进宫非但救不得父亲,还会让我们全家覆灭。”
伍子胥紧紧拉住伍尚的衣袖,目光坚定而急切。
伍尚望着伍子胥,眼中满是无奈与决绝:“子胥,为兄深知此去凶多吉少,但父亲在狱中受苦,我怎能忍心不前去?我身为长子,当尽孝道,哪怕是死,也要与父亲共生死。
你机智勇敢,离去,日后若有机会,定要为父亲和家族报仇雪恨。”
伍子胥泪如泉涌,他明白兄长的决心已无法更改。
兄弟二人相拥而泣,作了最后的诀别。
伍子胥怀着满腔的悲愤,踏上了逃亡之路。
他身背简单的行囊,里面仅有几件衣物和少许干粮,形单影只地穿梭在楚国的山川田野之间。
楚国的边境关卡森严,到处张贴着伍子胥的画像和通缉令。
每一个城门口,都有士兵严格盘查过往行人,不放过任何一个可疑之人。
伍子胥不得不避开主要道路,选择荒僻的小径前行。
他翻山越岭,趟过湍急的河流,穿越茂密的森林。
白天,他躲在山洞或密林之中,不敢轻易露面;夜晚,他趁着月色赶路,脚步匆匆。
一路上,伍子胥遭遇了无数的艰难险阻。
有一次,他在山中迷失了方向,兜兜转转数日,干粮耗尽,饥肠辘辘。
幸好,他现了一棵结满果实的野树,才得以暂时充饥。
又有一次,他遇到了一伙强盗。
强盗们见他形单影只,便企图打劫他。
伍子胥临危不惧,凭借着自己的武艺和勇气,与强盗们展开了殊死搏斗,最终侥幸逃脱。
在逃亡的过程中,伍子胥的身体和精神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长时间的奔波和营养不良,使他身体虚弱,疾病缠身。
他着高烧,浑身无力,但心中的信念却支撑着他继续前行。
他咬着牙,拖着沉重的步伐,一步一步地向着未知的前方迈进。
一天,伍子胥来到了一个小村庄。
他衣衫褴褛,面容憔悴,引起了村民们的注意。
村民们将他团团围住,怀疑他是逃犯。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