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的时候父亲回来了,一家四口终于在后妈去世后于大年三十在一起吃了吃年夜饭,以前他们都是正月初才回来。
父亲本来想带小刚回来的,觉得他妈没了跟着继父过,怕别人说闲话待他不好,结果人家不领情,也不去未来的老丈人家,就和他小媳妇俩人守在家里乐得自由自在。
父亲说小刚小媳妇怀孕了,她和她家里都慌了,原来还要求多少彩礼现在也不说了,只是催促简单的办个酒席把证领了。
小刚太年轻了,怕他不成熟心性不定把小媳妇抛弃了。
“小刚好像还不到年龄吧?”
奶奶说,“不是男二十二岁女方二十岁才能领证吗?”
“证好领,找点关系就可以了。”
父亲说。
志刚无语极了,父亲谈的是他养大的继子的个人问题,哥哥的个人问题呢?感情父亲觉得小刚是他从一点点养大的,只是不是亲生的,其他都和亲生的没两样,他认为他和小刚是一家人,还是有父子感情的,他以后要靠他养老呢!
相比自己的两个儿子从小都没在身边生活,哥哥以前又不听他的话不肯继续在煤矿干,也不愿意娶他安排的他同事的女儿,所以他对志军很失望。
志刚即将要面临高考了,吃过饭就又投入了复习中,勤奋的他不肯浪费一点时间。
他看到哥哥的牺牲,看到哥哥的付出,看到哥哥的舍弃,看到哥哥的辛苦和努力。
。
。
他心疼哥哥,他理解他。
明白自己也是哥哥的负累,可是他不想放弃读书,他渴望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和家庭的处境。
只有自己有能力了也才能帮到哥哥。
他明白自己也肩负着哥哥的殷殷期望,这成了他拼搏的动力。
志刚是这个家庭里最幸运的孩子,妈妈生他的时候精神正常,上面有哥哥承受着一切苦难,他躲在奶奶的羽翼下平平安安的成长。
没有经受过哥哥离家的坎坷,没有在异乡寄人篱下的曲折艰难,没有看人脸色的敏感。
奶奶和哥哥把他照顾呵护得很好,他只需要勤奋读书就好!
九十年代中期过年非常热闹,大年三十开始鞭炮一直要响到初一凌晨。
鞭炮最热烈的当然是村外的那座小庙。
通往小庙的各条大路小路的行人络绎不绝。
人们已经约定俗成每年的年三十半夜十二点一过就去庙里放鞭炮烧香许愿。
特别是在外面打工做生意等等挣到了钱的人们很多开着车来。
所以很多人争“头香”
时第一个放鞭炮。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