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去这两样顾记难得的精品,还有两套松竹梅盘碗食盒,其中小碗小碟各四个,大碗大盘各两个,每套还余一件吉祥如意食盒。
这食盒比其他几件青花都精巧许多,盒盖上画有吉祥莲花环纹,盒碗则用了十分繁复的山水松竹梅纹样,光画这一个盒碗,顾昕慈就费了一天功夫,也算是顾记的代表之作。
因着这次盘碗实在精细,所以早晨十分顾长生帮她一起仔细做了包裹,不仅每个都整齐码放在竹筐之中,周围还铺了许多干草,生怕碰坏一点。
不多时的功夫,顾昕慈就进了景梁县里。
同上次来时比,景梁街上人声多了起来,南来北往的行走,本地的百姓商贾都开始为新一年拼搏打算。
顾昕慈轻车熟路,一路往红柳巷而去。
这个时候不早不晚,宅门里的管事婆子们刚安置好早事,正有功夫来与她摆弄生意。
红柳巷虽曰为巷,但实际上住户并不太多,比之后面的碧桃巷简直不值一提,一共也就十余户人家。
但这十余户人家却都亭台楼阁占地极广,每一家都栉比鳞次、美轮美奂,顾昕慈虽说进去过其中一两户,却只能窥见其院宅一角,几不足十之一二。
景梁瓷坊繁多,只有极少能在县中开办店面,大多都是走街串巷售卖,其中手艺精良者不在少数,顾记便是其中之一。
虽说没有铺面,但所出瓷器也非凡品,红柳巷的人家业多会在窑坊上门兜售的时候采买些货品,倒也两头皆方便。
顾昕慈十几岁就在红柳巷兜售,因着有祖父和父亲的美玉在前,顾昕慈接手之后倒也顺利,比之北泉街和码头食摊好了许多。
这些门户的管事婆子是见过大世面的,什么样的人没见过,什么样的场面没经过,对算是对着顾昕慈这般的匠人作坊,态度虽算不上热络,但也不会眼高于顶过分孤高。
顾昕慈进了巷口之后路过两间宅子,最后才在第三间门口停住,这间宅门比之其他多少显得质朴一些,墨色门扉之上的牌匾只得两个古朴大字--柳宅。
可别看这户人家外面不显,但这却是景梁首富之家。
北码头上的货船,有三成都是柳家船队所有,景梁许多精巧器物都是随着柳家的货船远销各地,而各地的新奇玩意也跟着来到景梁。
柳家门口这会儿正有两个门房守门,见了顾昕慈,其中一个四十多岁的男子倒是十分客气:“哎呀,是小顾当家,新年好啊,您是来见三关事的吧。”
因着是来红柳巷,顾昕慈也没像上次那般把自己拾掇的有些脏乱,这次她穿着整整齐齐的藏蓝短袄,头上也用了深色方巾束发,趁着清秀的眉眼,倒是有几分年轻当家的气派。
自打顾昕慈接手家里生意,每每来柳家总能碰到这位姓张的门房,他年也大了,论说起来,三四年前他就已经是门房管事了。
可这位张管事似乎是个闲不住的人,顾昕慈是经常见到他亲自在门口值班,且他态度十分热络客气,待人接物都很舒服,这红柳巷也没几个这样的门房。
顾昕慈对此十分好奇,他这般态度,怎么也能调到内门做个闲管事享福,可为何还是在门房当值。
后来她旁敲侧击问专管采买的三管事,才知道这张门房虽说自己还是门房,但他十分会做人,两个儿子一个在鸿福楼做二掌柜,一个在柳家跟着少爷做书童,唯一的女儿嫁得好,正是大管家的长子,一家人倒也过得红红火火,柳家无人不羡慕他。
从那时起顾昕慈便明白一个道理,再低微的工作,只要好好干活,做到以诚待人,是总能有好处的。
说她短目也好势力也罢,她现在所求不过是多赚些银钱好医治父母伤病,别的再无其他。
因此这些年来,顾昕慈对着张门房也是极为客气的。
听了他对自己问好,连忙道:“张管事真是客气,这大冷天您还这般兢兢业业,顾某实在佩服。”
张管事笑笑,招呼旁边的年轻门房去请三管事,转头道:“我这老头子闲不住咯,我看小顾当家今日满面红光,定能财源广进。”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