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气胜,就应该能吃东西而不再热。
如果热一再作,这是邪气还存在的缘故。
出汗是精气抗邪的表现,现在出汗后又热,是邪气胜。
不能吃东西,是精气缺乏来源以供养,邪正相搏而病邪留着不除,病人的生命就会立即生危险。
《热论》说:汗出而脉象仍躁盛的,是死证。
现在脉象与出汗不相应,这是精气已经不能胜过病邪,死亡的征象是很明显的。
神志不清、胡言乱语的,是失神的表现,失神也是死证。
现在已见到了三种死证,却没有一点生机,病虽可能稍有减轻,但终究是要死亡的。
原文:帝曰:有病身热汗出烦满,烦满不为汗解,此为何病?
译文:黄帝说:有的病人身体热,出汗,心中烦闷,烦闷不因出汗而缓解,这是什么病呢?
原文:岐伯曰:汗出而身热者,风也;汗出而烦满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风厥。
译文:岐伯说:出汗而身体热,这是感受了风邪;出汗而烦闷不解,这是表里阳气均逆乱不通所致,这种病名叫风厥。
原文:帝曰:愿闻其治。
译文:黄帝说:希望听听这种病的治疗方法。
原文:岐伯曰:巨阳主气,故先受邪,少阴与其为表里也;得热则上从之,从之则厥也。
译文:岐伯说:太阳经主管人身的阳气,所以太阳先感受风邪。
少阴与太阳相为表里,表热而里必应,少阴的热气也会随之而上逆,上逆就会生厥逆。
原文:帝曰:治之奈何
译文:黄帝说:怎样治疗呢?
原文:岐伯曰:以救俯仰。
巨阳引。
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咳出青黄涕,其状如脓,大如弹丸,从口中若鼻中出,不出则伤肺,伤肺则死也。
译文:岐伯说:应根据病人俯仰的情况,分别进行治疗。
先应使其胸中通畅,俯仰自如。
太阳经是治疗的主要部位。
病人因咳出青黄色粘痰,应使痰从口中或鼻中排出,否则会伤肺,甚至导致死亡。
精力旺盛的青年人经适当治疗三日可愈;中年人五日可愈;老年人七日始愈。
四、从周易哲学的几个方面对《黄帝内经·素问·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的深度解析:
1阴阳平衡与疾病:
阴阳的对立:在《周易》中,阴阳是相互对立的基本概念。
对应到《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中,疾病的生可以看作是人体阴阳失衡的表现。
例如,文中提到的“阴阳交”
这种病症,患者汗出后又复热、脉躁疾、狂言不能食,这反映出人体内部的正邪之气相互交争,阳气过盛而阴气不能制约,导致阴阳失调。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阴阳处于动态平衡中,阳气主外、主卫护,阴气主内、主滋养,二者相互协调维持人体的健康。
而温热病患者出现的这些症状,打破了阴阳的平衡状态,正如《周易》中阴阳失衡会引变化和动荡一样,人体阴阳失衡便导致了疾病的生。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