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配合陵邑制度的实施,进而形成政治层面九州融合。”
许尚顿了顿,继续道:“老夫特地准备了九品中正制,以及清官和浊官的默认潜规则。”
“其中九品中正制,便是在朝廷增设吏部,再根据九州三十六郡,对应每一郡推举出德名兼备的大、小中正,专司干才品称!”
“而具体的品称等级又分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大小中正需要根据乡贤里选,详述干才的年藉各项,分别品第,外加评语。
再由吏部的名义把品称表格向左、右丞相呈递、决议,最后由皇帝拍板任命。”
……
九品中正制。
上接两汉察举制。
下启隋唐科举制。
那么问题来了。
许尚为何不直接把科举制度搬出来?
原因很简单……
在大秦学文识字是一种封妻荫子的特权,没有军功,你的后代就不允许识字。
所以。
科举制毫无意义,民智都尚未全部开启呢!
而且即便许尚把科举配套的宣纸研究出来了,也极难推的动。
因为宣纸加速了文字和学识的传播,动摇了关中军武阶层的荫子特权。
同时。
竹简也会因为宣纸的大量出现导致贬值。
天下贵族、豪族、富户都不会答应!
最后。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