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者,许多匠户由于没有这个传承,手艺不足,也是很大原因。
一根合格的铳管,不仅要求粗细厚薄均匀,而且更要保证内壁光滑圆润,这样,才能使弹丸出膛时,不会受到任何阻碍,防止炸膛。
还有很关键的一点,便是铳管的焊接。
必须要保证足够的精密度,没有任何瑕疵,才能保证一根铳管的合格。”
李元庆点了点头,两人所说都很专业,虽然李元庆并不是太懂,但却也明白,后世的枪械之所以精确,打击力度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材料技术、精度测量技术的进步。
此时,后金鞑子弓箭手的射程,大概在六七十步,也就是六七十米左右,而明军鸟铳的射击距离,要比弓箭手远一些。
戚继光曾言,‘鸟铳为临阵第一利器。
’
当年戚家军的时代,鸟铳的有效射程可以达到八十步,可以直接击穿倭寇的铠甲,甚至毙命。
至于三眼铳,不仅又笨又重,虽然威力还不错,但有效射程也就在二三十步,毫无实战价值,李元庆直接选择忽略。
事实上,大明的火器技术,已经是相当发达,例如赫赫有名的‘神火飞鸦’,用细竹或者芦苇编成,内部填上火药,两侧各装两支‘起火’,起火的底部与鸦身内部的火药相连,发射时,利用起火的推力,可以将飞鸦推出百步之外,到落地时,其内部火药才会引燃爆炸,仿若后世的火箭弹。
而在戚家军中,也有神火飞鸦的‘仿制品’,就是把弓箭的箭身拉长,可到5尺以上,在箭身上绑上助燃的火药桶,射程可达300步,这般利器,小鬼子又怎能抵抗?
由此可见,戚家军时代,虽不说其本部已经完全火器化,但最起码也应该是半火器化。
有这样一支军队镇守蓟镇,又会有哪个不开眼的敢跳出来作乱?
老奴装孙子的本事,可是比谁都高。
可惜啊。
时过境迁,戚继光的最后骨血,在浑河岸边,已经损失殆尽,威震天下的戚家军、浙兵集团,与无数光辉的军队一样,已经陨落在历史的长河里。
而戚家军之后,大明虽然也以大量火器装备军队,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如戚继光那般严谨,上官克扣饷银、材料,工匠们偷工减料,出工不出力,以至于萨尔浒一役,诸多明军的鸟铳,甚至连烧火棍都不如。
这样的军队,又怎的能打胜仗?
李元庆来自后世,自然深深明白,未来的战争,将会是完全火器化的时代,之前,李元庆也一直在考虑这件事,自己打制火器,但由于没有材料也没有人,有想法也没有地方实施。
此时,有材料又有人,李元庆又怎会放过这种机会?
仔细看着杨沛福和徐良两人,直看的他们有些心虚,李元庆这才道:“两位,你们打制的鸟铳,射程可达到多少步?”
两人这时已经知道李元庆对火器很上心,杨沛福忙率先出列道:“大人,若是让老汉来打制,一支老汉打制的鸟铳,射程至少在八十五步。”
徐良也不甘示弱,“大人,小的打制的鸟铳,也可达到八十五步。”
看着徐良的眼睛,李元庆也发现,这汉子似乎还有不甘心,但碍于这种场合,他不敢把话说的太满。
李元庆点了点头,露出了柔和的笑意,“八十五步么?这倒也可以了。
不过,两位,你们看,这鸟铳铳管这么长,儿郎们操作起来,难免有些不便,而且,这很不利于携带。
你们有没有办法,把这铳管缩短一些,还能不影响威力和射程?”
“这?”
两人闻言不由面面相觑。
现在的鸟铳,铳管至少在两米以上。
试想一下,一个身高一米六的士兵,端着一根两米长的鸟铳,就算鸟铳不会炸膛,但也是要多别扭,就有多别扭。
而且,鸟铳的操作很复杂,虽不需要像弓箭手那般,从小苦练,有一定的天赋,但如果铳管这么长,夯实弹丸的捅子,也需要这么长。
在打发一发子弹之后,再填充弹丸的过程,至少需要5分钟,甚至更多,这在实战中,几乎就变成了一次性的武器,根本不能发挥其本身的威力。
李元庆也不急,笑着看着两人,静静等待着两人的回答。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