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是引路,说白了就是将这些有功之臣带到光明殿,带到久等的昭煜帝面前。
大太监赵双边走边笑道:“镇国大将军,您老真是威风不减当年呐,奴才真是打心底里佩服您,您一出手那些个敌国将领都得颤上颤呐。”
镇国大将军喊得自然是祝老将军,不过一般京都的权贵和百姓都习惯叫他祝老将军。
“哪里,哪里,全是托我这大孙女的福,这两年若非我这好孙女的从旁协助,我这把老骨头恐怕早就碎在了战场上了。”
祝老将军接过大太监赵双的话,很是高兴的回道。
从旁协助?其实所有朝臣明里暗里一直都知道祝老将军将打从自己的儿子儿媳去世后,就将自己的大孙女当作接班人来培养了。
毕竟祝将军到了新一代小辈这里就只剩下了两个孙女。
祝将军没了男丁,祝老将军祝林轩没了办法只好挑了自己当时才年仅两岁的大孙女来培养,教她识字,教她武功,教她排兵布阵,等到自己这个大孙女再长大些就将兵权虎符交给她。
因为祝家的将军自开国以来便一直掌握着昭云国大半的兵权,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昭煜帝这里,算起来已经有一千二百年了。
温家历代帝王认为—如果交给了其他的武将,可就不一定有祝家历代将军这般的忠心了,毕竟祝家每代臣子对温家帝王是绝对的效忠。
再者祝家先祖是昭云国的开国功臣,为昭云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还有令人觉得不可思议的一点是,不管之后的昭云国历代皇帝当权者给了当时的祝家将军多大的兵权和地位,祝家从未有过谋反之心和骄傲自满过。
反而严加管教着自己的后人,一定要效忠于自己的君主和国家,不管皇家选谁来做这个皇位,祝家的子孙都必须效忠于这位帝王,就算得不到当时帝王的重用,祝家的儿郎都不可有逆反之心,不可与敌国勾结,不可与邪魔外道打交道。
当然,昭云国温家历代皇帝对祝家所出来的将军一直抱着很尊敬的态度,即使不重用,也不会恶意打压。
显然这么多年过去了,祝家对于温家帝王而言已经是个特殊的存在了。
祝家虽是武将之家,却一直扎根在京都,从未搬到过其它地方,所以祝家也是昭云国唯一一个在京都有着千年历史的武将世家。
大太监赵双惊奇的看向了走在祝老将军旁边的女子,毫不犹豫的就夸了起来,话语中没有一点阿谀奉承,真诚又大声的说道:“哟,这不是镇国大将军的大孙女祝小将军么,可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啊,虽身为女子却来能在战场争得出自己的一番天地,真不愧是祝家的子孙呐。”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