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的江夏士兵都在黄祖与袁耀通使讲和的时候被放了回去,愿意留下来的加上柴桑县卒,编入袁耀军中后,袁耀的军队已是有五千余众。
袁耀以那二十多艘艨艟斗舰为基础,再挑选新造一些小船,让郑宝许乾带两千人组建水军。
吕岱因为一路过来的出色表现,使得袁耀想要立刻提拔重用他,但还需要先解除戚寄和秦翊的兵权。
袁耀倒是没想到,自己离开寿春时费脑筋招揽的两个用来“保命”
的将领,一路表现会如此平庸!
尤其是秦翊,简直是无能!
单挑打不过一个草寇出身的万演,还让陈瑀从眼皮子跟前跑了!
看来是自己给自己挖坑了!
袁耀不好意思直接找戚寄和秦翊将他们调离军中,只得私下去找刘馥帮忙。
刘馥在袁耀打下柴桑后,立即就放弃了客卿的身份,全身效力于袁耀帐下。
袁耀的顾虑,他自然能理解。
于是刘馥便找上了戚寄和秦翊这两位同郡老乡,一番陈说之后,终于是说服了两人。
历史上的刘馥能说服这两人跟他一块千里投奔曹操,现在说服这两人的难度也不大。
次日这两人便主动求见袁耀,请调别处。
袁耀自然也厚待这两人。
改任戚寄为柴桑县尉,统五百柴桑县卒,为柴桑县令鲁肃的副手。
改任秦翊为屯田都尉,统一千余老弱,协助刘馥屯田开荒。
两人闻之,也是一扫来之前的担心忧虑,兴高采烈离去。
戚寄出身地方豪族符离戚氏,本来就偏向于出仕为官,袁耀此举反而遂了他的愿。
秦翊倒是没想到自己多次让袁耀失望,最后还能统领一千余众,当个不用打仗的都尉。
两人千恩万谢出去,袁耀便召吕岱前来,正式授任他为别部司马,改为统领两千马步军。
汉代军制:五百人为一曲;两曲或五曲为一部,这也就是“部曲”
这个词的由来!
袁耀麾下目前以两曲一千人为一“小部”
。
小部的军事主官名曰军司马,也称千夫长、小校。
这也就是吕岱刚来投奔时的官职。
五曲两千五百人为一“大部”
。
大部的军事主官名曰校尉,副手为军司马小校。
黄巾之乱之前,汉军基本用大部军制。
大名鼎鼎的西园八校尉,就是八大部兵马,各有两千五百之众。
黄巾起义爆发后,朝廷下令郡县自募兵马,因为一开始义军数量不多,小部军制就开始盛行。
一小部兵马不过一千,这样的话方便州刺史和郡太守控制军队。
如果一部人马是两千五百人,校尉的兵权就太大反而不好控制。
当战争开始后,各家军队数量逐渐增多,这个时候就开始盛行“别部司马”
的临时军职。
别部司马高于军司马,最少统领一个小部,多则可以统领数个小部。
其兵多少各随时宜,这是它最大的特点。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