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佛,老衲所见,若要这梁山伯返回阳世,恐怕却少不得高僧度。”
叶友孝一愣,苦笑不已:这,这都什么啊?方丈大和尚,你想在戏台子上念经?
幸好郑綮摆摆手,拦阻了方丈的创意。
但听完郑相的话,感觉也没好到哪里去:
“方丈大师此言,恐怕未必。
若论度,还该请来道家仙师,方能令人悦服。”
叶友孝很绝望。
眼看好好一个《梁祝》,只因拿到了唐朝,竟然变成了梁山伯移情别恋,祝英台“由她死去”
,还有尽孝、忠君,乃至僧道混杂,梵唱不断,道符横飞!
他简直想死的心都有了,自己真是犯了大罪了:把经典拿到唐朝,修改成这等惨不忍睹的形象!
叶厚生暗自思量,如果照此修改,除了加上一个“贤女”
角色,还要加上和尚或者道士。
贤女由李九娘毛遂自荐,这和尚、道士,谁人来演?莫不成还是自己和娘子?但此刻都是贵人议论,他谨小慎微,自然不敢插嘴。
寿王思量一阵,下了决心:“叶老丈。”
叶厚生连忙上前一步叉手唱喏:“殿下,小老儿在。”
寿王的语气轻缓:“本王今日体察民生,前来赏戏,却见你这戏虽然内容新颖,但不合规范之处甚多。
幸有郑相一一指出乖谬之处,孤这才现,郑相善于见微知着,未雨绸缪,真乃识大体顾大局之贤相。”
其实关于修改《梁祝》,可以说都是寿王一人主导,郑綮最多只是敲了两下边鼓。
但寿王自有他的考虑:自己看戏这件事,虽然不算丑闻,但毕竟难登大雅之堂。
若有好事的御史奏与官家,恐怕自己的形象也会受到影响。
他爱惜羽毛,顾忌名声,故此颇有踌躇。
况且这改戏,不过是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索性几句话交代给郑綮,办好办坏,就都与自己无关。
有了宰相坐镇,九儿当然也可以尽兴唱戏,也不再担忧她生些不虞之事。
所以他这么说,实在是一箭双雕。
郑綮听出寿王有意将改戏的事情交给自己,心中反而一喜。
自己的《欲安国本先定风化纲常疏》,重点就是要厘清这“风化纲常”
四个字,按照寿王他们的说法修改之后,这个戏既形式新颖情节曲折,又有了极强的政治内容,正好能实现自己正本清源,厘清纲常之意。
纲举则目张,父子、夫妇纲常既定,君臣纲常,岂不是水到渠成!
如此说来,大唐重回盛世,岂不是就从这小小一台新戏轫?
当下正容答道:“殿下谬奖,然而下官才疏学浅,恐怕难为此事。”
寿王听后,知道郑綮是要自己把话挑明,就微笑说道: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被逐出中原,反手灭黄巢兴大唐请大家收藏:()被逐出中原,反手灭黄巢兴大唐更新度。
“郑相不必推辞。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