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王老爷子这莫名吐槽的一句,却揭示了整个民族记忆中大汉真正的底色提起汉朝时,你第一个想到的会是什么呢
没错,不是高皇帝高皇后的无为而治,亦非文景丰饶的盛世;真正于历史中留下烙印,并真正改变了这个文明底色的,是长久以来评价近乎于毁誉参半的孝武皇帝,所谓鞭挞四夷,虽远亦必诛之的“强汉”
这句印象当然简陋,却在无意中揭示了历史残酷的底色能在史册上留下姓名,并真正左右整个历史动向的人,必将使用强大到无可言喻的暴力。
正如希腊的历史学家所言,历史如果有个神明,那一定是个好战的武神。
而能赢得历史青睐的,绝非偃武修文、忍辱蓄力的文景,恰恰是雄才大略,横行天下之间的汉武帝换言之,并非爷爷决定了孙子,而是孙子决定了爷爷;文景的光辉源自于汉武的光辉,唯有当武帝的骑兵鞭策宇内之时,所谓“无为而治”
才真正有了与三代媲美的资格。
当然,这不太符合中国传统“以文化远”
、“以德化人”
的理想,所以读人往往避而不谈,乃至将汉武视为汉朝仿效三代之治的污点。
在这一方面,只能说历史太长也有历史太长的包袱。
当过往的记载被模糊得太多时,人总是愿意臆想出一个不存在的光辉年代。
譬如说吧,士人热的夏商周三代,就真有那么文质彬彬,“以德化远”
么
夏太久远了也就罢了。
而商嘛在如成汤、武丁、盘庚等后世推许的贤王在位时,“大邑商”
最喜欢做什么呢
在盛大的祭祀中为先祖介绍王侯贵族一类的高级战俘,然后“用之”
。
至于“用”
的途径嘛,大概有刀砍、腰斩、斜劈、水煮数种,偶尔还要将“用”
过的人制为肉糜,给下一个被“用”
的祭品加一加餐这还是非常崇高的待遇,等闲不能享用
想必周文王对此非常熟悉,对吧
汲黯与石庆终于支持不住,软软趴了下去。
说实话,在听到“战俘”
与“用之”
时,博学广知的汲黯便隐隐已经生出了可怕的怀疑,而当天幕交代出具体的“用”
人方法,那更是一个耳光扇在脸上,痛得中大夫神智昏乱,几乎当场晕厥。
汉初“通三统”
,所有士人的志向都是光复三代的美政,再造成汤、周文一般的贤君圣君,大治之世;也正因为如此,天音轻松交代出商代的可怕真相时,才瞬间击破心防,将汲黯震动得两眼翻白
如果真要光复这样的美政,是不是该立刻出兵匈奴,将单于与左右贤王一起给“用”
了
要是真有活人在几位重臣面前如此妄言,那无论他是否有什么神通法力,汲黯石庆都得猛扑上前拳脚齐出,将这个疯子先“用”
了再说。
但天幕高高在上,一边轻松愉快的碾压着几位可怜大臣的三观,一面展现出了几张锈迹斑斑的商代青铜器器皿内头骨铮光瓦亮,浑无瑕疵,一就是被长久烹煮,然后以河沙仔细打磨过数次。
眼见铁证在前,石庆干脆匍匐叩拜,将脸紧紧贴住地面,屁股高高拱起,拒绝接受这过于有破坏力的摧残性消息;汲黯则在恐慌中怔忪半日,终于膝行而前,声音喑哑而又急切,近乎哀求
“陛下,陛下”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