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个烽火台之间的距离也有着讲究,不远也不近,以便能够快传递讯息。
每个烽火台都有一定数量的士兵驻守,轮流值守,日夜不休。
烽火台传递信息的手段很简单,就是点火。
烽火台上多积薪干柴狼粪马粪等,士兵们如果现敌情,就立刻将之点燃。
所谓,“昼则燔燧,夜乃举烽。”
就是说,士兵们白天现敌人,则举烟,称之为“燧”
,夜晚现敌人,就放火,称之为“烽”
,这也是“烽燧”
名字的由来。
晚上点火怎么都好说。
白天要造烟,因此对燃烧物有着很高的要求。
士兵们经过长时间的摸索,现马、羊、骆驼等动物的粪便,造烟效果都不错。
其中,以狼粪效果最好,所以这种烟又被称为“狼烟”
。
同时,每次燃烧烽火的数量也有讲究,烽火数量越多,代表敌人越多。
如敌人数量在三千以下,士兵们就会点燃一道烽火;敌人数量在三千以上,就会点燃两道烽火;敌人数量在一万以上,则点燃三道烽火,以此类推。
第一座烽火台点燃之后,后面的烽火台看见,就会紧跟着点燃。
如同放鞭炮一样,很快敌军入侵的消息就能传递到百里甚至千里之外。
这样就给后方的士兵充足的时间备战或者支援。
此外,烽火台的妙用还有很多。
古人的智慧,当真是不容小觑。
。
。
。
。
。
。
胡亥看着眼前的骊山烽火台,据说当年周幽王和褒姒点的就是它。
这个烽火台从西周到大秦,算算年头可真不少了,怎么也算個大秦不可移动文物了吧。
胡亥四下打量。
只见这个烽火台的面积并不大,分为台楼和台子两部分。
台楼就是放哨的岗楼,里面大概能够容纳十几人的样子。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