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炯因为和王勃同龄,排在王勃后面,自然心有不甘,于是说“耻居王后”
,也是有点羞愧的意思,并非耻辱之意。
张说也有评价:“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既优于卢,亦不减王。
‘耻居王后’,信然。”
知耻而后勇,这也是杨炯的自我激励。
人人都爱看热闹,看热闹不怕事大。
其实,杨炯和王勃是好友。
杨炯此语话,更可能是两个人闹着玩的。
也许是某个酒局之后,两个人都说了醉话。
总章元年(年),王勃在沛王府供职,与杨炯结识。
秋天,两人一块儿登高抒怀。
王勃深深佩服杨炯的才学,在离别之时评价道:
“杨学士天璞自然,地灵无对。
二十八宿,禀太微之一星;六十四艾,受乾坤之两卦。
论其器宇,沧海添江汉之波;序其文章,玄圃积烟霞之气,瓷神之外,犹是卿云,陶铸之余,尚同秘阮。
接光仪于促席,直观明月生天;响词辩于中筵,但觉清风满堂。”
而王勃死后,杨炯将其遗文遗诗收集起来,汇编成卷,并亲为作序:“以兹伟鉴,取其雄伯,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反诸宏博,君之力焉……君之所注,见光前古……嗟乎促龄,材气未尽,殁而不朽,君子贵焉!”
可见,两人还是互相欣赏的。
(二)
王、杨、卢、骆四人以文章着称于时,慢慢地影响越来越大。
据《唐诗记事》载,吏部侍郎李敬玄对他们颇为欣赏,推荐给典选大员裴行俭。
裴老先生略一沉思,便给四人预测前程,语出惊人。
大意是,才名是有的,但官爵福禄很少。
原因是什么呢?裴老先生以为,这几个人性情浮躁,喜出风头,怎能安享爵禄?不过,他倒是对杨炯格外垂青一些,说“炯颇沉默,可至令长,余皆不得其死。”
一面之交,三言两语,就说定了四个人的终生?
这位精于阴阳、算术的裴行俭先生还真有这本事。
自执掌吏部,他先后向朝廷荐举了若干官员,都很准。
有一个例子,当时苏味道和王勮还不知名,在调选之时,裴先生一见,“深礼异之”
,还说了一番违背“组织原则”
的话,大意是,我晚年膝下有一子,担心不能对他的成长有所帮助,据老夫观察,你们两位十多年后便会出人头地,希望把我的小儿子裴息托付给你们,将来请记得多多关照啊。
后来,两人果然都做了大官,苏味道还做了宰相,位极人臣。
于人未飞黄腾达之时,先下预言,裴先生可谓相面有术,看人很准,识人之道可谓出神入化。
对于初唐四杰,裴先生的话此后果然不幸言中:四杰之中的三个,真的没有好结局。
王勃早年历经人命案,二十几岁便溺水早逝;卢照邻一病十数载,最后投水自尽;骆宾王随徐敬业起事,兵败之后,生死不明。
只有杨炯倒是真的做了县令,直至最后病死任上。
都说性格即命运。
杨炯性情耿直,恃才倨傲,看不惯某些官员趾高气扬、矫揉造作,故讥讽一些伪善的朝官为“麒麟楦”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