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注解说:圣人有见微知着的本领。”
孔子看到子路的境内,耕地都整理好了,杂草都铲除了,田间的水道也加深了,由此便明白是子路政令通顺合理,百姓信服,因而称赞子路为“善”
。
种平这样解释可以说是恰当,紧接着就是引用苏辙的话:
没有生祸乱的时候,还是很容易控制的;祸乱已经生了,也还是容易治理。
如果已经出现了祸乱的苗子,但是还没表现出祸乱,这种情况就表示将要生祸乱。
祸乱马上要生但是还没有出现的时候是最难治理的。
因为不可以出现了祸乱的苗子就急着去做,又不能因为祸乱还没出现就放松警惕了。
进一步去解释“见微知着”
,同时使用“祸乱”
进一步延伸,这样难免有生搬硬套之嫌。
然而放在当今的环境之下,暗里却好似有所喻指,阴差阳错之间反倒更显得这注释针砭时弊,颇有一针见血之意。
荀彧听得此句,眼睛登时一亮,他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并重,二者都有所研究。
自然听出种平这番回答并不囿于单纯的经学之中,而是巧妙以古喻今,利用注解古经来支持他对当世的批评改良。
不得不说荀彧的确是慧眼如炬,只凭着种平这一点漏洞,就看出他想要学康有为弄《新学伪经考那一套,搞“托古改制”
了。
但是毕竟荀彧不是穿越者,他对种平“托古改制”
的认知还停留在,借着经学构建“小康”
,“大道之行也”
那般的先秦理想制度,那种程度。
压根没有再往深处想,当然,荀彧也无法再往下想就是了……
最后种平再以《周易·系辞下为结尾,提出应对祸乱的解决方法:
“‘几’是人们参与社会活动的隐微情况,是对有利结果的预先见识。”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