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治理从当地草根平民阶层中选拔,如此一来,无形中打破了原有的阶层固化,对当地的民生和经济发展也算一大福音,这点尤其对草根和外来移民最具有吸引力。
他们祖辈大多是无权无势之人,而今来到婆罗洲特区,有了职业晋升通道,无不拍手称赞。
有钱有实惠就好,何必拘泥于形式,很多时候都是为了所谓的面子,反而劳民伤财,人财两空。
次年三月,也就是同治六年三月,第一批移民一万人分别自四川成都、广西桂林、江西南昌、湖南长沙和云南昆明四地出发,前往婆罗洲屯民定居点,开辟新天地。
对于这些新移民来讲,不仅提供住房、田地和路费资助,还享受三免两减的政策。
屯民点计划分五期进行,半年一个批次,每批一万人,总计五万人。
计划三年内完成移民垦殖计划,巩固南院执政在婆罗洲西南的开发建设。
同时对婆罗洲当地的土著居民的经济环境影响很小,还促进了区域民族交流和融合。
同治七年五月,提前超额完成移民安置计划,当地的移民人口达到了六万人,下辖区域总人口达到八十万人。
每年税收收入达一百万两,百分之七十来自海关关税。
百分之二十来自矿产收入,百分之十来自田地契税和商贸纳税收入。
当地的金矿、煤矿、铁矿等矿产较多,大多矿主都是从内地过来的淘金客。
看着生意不错,我还让童师爷安排了自己人过去经营两处矿产,于人于己都有利可图。
当地的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快速发展:小学新建十三所,中学新建五所,职业学院建立三所,教授的基本内容涵盖华夏国文,数学,物理,当然还有当地的番文,以及拉丁文。
职业教育则包括机械,造船,会计,采购,种植,养殖等专业。
华人的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百分之百,而当地人入学率也达到百分之六十。
这也是一个矛盾过程,要更好控制当地,最好是对教育资源限制开发,而要开发当地的经济资源,也要大量的熟练劳动力,单纯依靠内地的劳动力输入,成本比较大,所以只能发展当地的劳动力资源,一旦当地劳动力资源成熟以后,同样会面临劳动资源难以把控的风险,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技术进步陷阱吧。
国富论中提到分工合作,共同进步,只是他对人性的了解还是不够,人是最具有创造力的物种,一旦激活潜在的能力,就无法遏制他的创造力,也不要指望这些人永远只是提供廉价劳动力。
后世的经济危机或战争,很大程度就是这种资本和人力的错位竞争失衡而引发。
当地民众的生活和经济面貌有了很大改善,甚至比内地普通民众生活的更轻松健康,因为他们这里没有垄断,没有暗香操作,尤其是最初的几年,大多移民不需承担税收,可以经常和朋友吃饭,喝茶,聊天,不用担心高房价,高物价和失业的威胁,一切都是那样的生机盎然,充满活力。
或许,这才是真正的世外桃源吧。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