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村最早来的村民只有十几年时间,靠官道的一面是大片荒山野地,把村庄包裹的严严实实,高低不齐的山坡上散居着几十户人家,都是土坯茅草屋,看不到一亩水田,两村来往必须从官道上绕行。
杨小麦偶尔会在作坊待一天,工作环节紧凑流畅,没啥事想去河边看看风景,既然有水就会有鱼,这么大的乌龙河说不定有大鱼,一个多月没闻鱼腥味,想办法弄几条。
不动声色的在几家门前查看,没见着渔网鱼篓之类,灵机一动趁着李泉水揉完薯面,小声问:“泉水叔,帮我编一个底下这么大上口这么园,这么高的竹笼,可以稀松一些轻些。”
双手飞舞比划一番。
李泉水立即从后院拖出一扎破好的竹片,在地上排开征询疏密度,底部差不多洗脸盆那么大,间隔铜板大小的孔,上面的空隙稍大一些的时间,海碗大的入口处对称系上草绳,一个柔韧轻巧不知道干啥用的竹笼做出来了,前后不过刻把钟。
大家都在忙,杨小麦叫上李泉水的儿子李福林,拿起竹笼去乌龙河,顺道摘了几片菜叶。
晌午的太阳炽热,走过山包穿过几百米河滩,靠近河边蹲在棵大树下,把菜叶绑在笼底,然后一起抛下河,绳子紧紧的拽在手上,她觉得能捕到鱼。
她给爷爷买过一个网红捕鱼器,捕鱼效果非常不错,这个竹篓就是按捕鱼器的样子编的,材质不同可能会笨重一些。
李福林一路上都没有作声,这个大少爷年纪不大,作坊的人都得听她的,从来没有靠近过,现在就他们两人问一下吧。
“大少爷,是不是想抓鱼?”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聪明,待会儿你就等着捡鱼吧。”
杨小麦给他竖起大拇指,一个十岁的孩子除了打柴还要照顾小弟弟,作坊产量翻了翻,烧柴消耗同样翻了翻,这家人也太老实,怎么不提加工钱呢?
河水缓慢流动,浅绿色的河面清凉透彻,手上的绳子被拽的晃动,两人合力往上拉,刚离开水面竹笼里鱼儿噼噼啪啪跳的欢,大草鱼鲫鱼棍子鱼大概有六七条,李福林激动哇哇叫,他爹是个摸鱼高手,也没见一次捉到这么多。
倒在地上的大小鱼儿活蹦乱跳,顾不得仔细查看,再次把竹笼抛下河,片刻后又是水花翻滚,快拉绳子,这一笼是条螺丝大草鱼,重量不下十斤。
这次的李福林是跟着大鱼一起跳,靠着大山大河这个自然宝库,还能饿肚子实在不应该,好想深一步了解这些古代人的想法。
“你们平常都是怎么打鱼的?”
李福林从来没看见过这么大的鱼,关注点全是地上蹦跳的鱼儿,听到问话迟缓回答。
“这里的河水很深没人敢下去,等到枯水的时候我爹会在河边摸鱼,都是这么小的。”
看比划的手势,大概是不上一斤的小鱼。
“大少爷,让我下一笼行好吗?”
鼓足了勇气说出的声音还是怯怯的。
“好,换一个位置,人不能靠河边沿,遇到大鱼会把你拉下水的。”
不是吓唬他,万一掉下去不会游泳就是死路一条,即便自己会点狗爬式,也很难在深水河救起他,毕竟身子骨是个小女孩。
李福林兴奋的抛下竹笼,眼睛死死盯着水面,突然绳子被拽动,吓一跳用力往上拉,又是一条螺丝大草鱼,比之前的还大,鱼尾都露在笼口,两个人费了老大力气才拖上岸,竹笼也毁坏了,鱼儿太多太重,只能回家叫大人。
李泉水拿了背篓几乎是跑来的,看见地上鱼儿惊呆了,儿子比划的大鱼他是不信的,有一年干旱乌龙河下游都见底了,看到的大鱼也就两尺多长。
作坊有人惊叫一声,众人齐齐看着几个人的方向,李泉水一手拖一条大草鱼,李福林背篓里还有大大小小的半篓,杨小麦跟在最后里手勾着一条鱼鳃。
徐老汉看见大家都围着鱼儿看热闹,马上吩咐开了。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