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房心底暗自埋怨贾母偏心,二房贾政那边夫妻两个也并不平静,王夫人却是把贾赦的话听在耳中,回房后思忖了半晌,想着贾琏满月之时,她嫂子也曾过府,那日与她说话时,也提到了,哥哥升迁也是得了这义忠亲王的提携,当日她还未太在意,如今却不觉心里有些活泛了。
可王夫人刚刚提到了这话茬,却被贾政一个不耐烦给打断了:“这件事我心里自有分寸,不必再提。”
王夫人一听心里也不乐意了:“老爷,旁的不说,你却看如今老太太房里那些个物件,既是从南边来得,说是珠儿,我这个做娘的都不大信!
还不是林姑爷那边的孝敬!
这和当初还在京中做官时,可像变了个人似的!”
在对这件事的看法上,这对妯娌可谓是心有灵犀了。
“不必说了,妇道人家见识短,白白让人笑话!”
贾政不乐意了,对于杭州发生的事,他虽然看不见,可却从贾珠的信中知道的一清二楚,这瑞锦坊的本钱是妹妹贾敏出的不假,可若不是珠儿救人在前,哪有今日这光景!
虽说贾政素来是以教训儿子为主,可是这次影抄抄的,似乎儿子倒压下妹夫一头,贾政心里不觉有些自得,更何况这远的香近的臭,当初儿子日日在眼前不觉有什么,如今远在南边,贾政想起贾珠来,倒多是想起贾珠的好处。
按下贾府这边不提,却说杭州这边,贾敏收到了大姐贾孜那边的信,先前俱在孝中便没有走动,如今都出了孝,贾孜那边便提出,想要接侄儿过金陵去住一阵子。
临出京时,贾母那边便提到了贾孜这里,因此便是贾孜不来信,贾珠也是要过去一趟的,只是这边被瑞锦坊耽搁了,这才没有走,如今既然已经遣人来接了,自然就开始打点行装。
贾敏又开始打点礼物,要为京中的贾母、两位嫂子都备出一份来,那边邓家老太君也尚在,自然是不能短了的,虽然繁琐,到底贾敏如今银钱上是不缺的,倒也并不犯难,贾珠自小也是在这几代同堂的大家族中长大,礼仪方面也是水到渠成,因而更不需要贾敏操心。
待一切物件都准备齐全了,贾珠带着高家兄弟、红珊绿瑚并两个小丫头、贾敏给他的齐嬷嬷、林兴,还有方信。
说到方信,倒让贾珠刮目相看了一回。
原来,自从瑞锦坊重开之后,生意是一日火过一日,方信也是名正言顺的少东家,贾珠打趣他时,方信却道:“这少东家倒是吃喝不愁了,可我若只有这些心思,就枉为男儿了。
如今母亲和妹妹虽然有了安身立命之所,可到底还是商贾之家,我寻思着,如今科举、武举并开,这科举我是不想了,武举却是可以一试,若是得了个一官半职,给母亲也赚个诰命,日后妹妹也能有个好人家,陈家的祖业也能世世代代兴盛下去!”
方信却也是说到做到,不但跟着高家兄弟习武更加刻苦,更是把武举所要求的一概都学,虽说是武举,可目不识丁也不行,兵书更是必读必考的,可叹这方信,学武倒是容易,这学文时也是每每把郑先生都气得头痛了。
如今高家兄弟跟着贾珠去金陵,方信自然也是跟着了,不过这功课还是落不下,临行之前,郑先生可是布置了好些功课。
路上无话,待到了金陵,邓家已得了消息,贾孜叫了大儿子邓钧、二儿子邓钊到码头来迎,贾珠从未见过这位大姑姑,但来之前曾听贾敏说过些旧事,知道这位大姑姑虽然不是祖母亲生,却是自小养在祖母身边,是极孝顺,又知书达理。
如今瞧这两位表兄,俱是形容俊朗,气质脱俗,心里先多了几分亲近。
待进了邓府,下人自有人安置,可方信身份特殊,且年纪也并不太大,因而便跟着贾珠进了内宅。
府中长辈女眷俱在老太君那边,贾珠先给老太君见礼,而后给姑母及邓家二房、三房的两位夫人见礼,最后是与同辈表亲见礼,这一介绍下来,却是贾珠年纪最小,在场的俱是表兄和表姐。
一通下来,又介绍了方信,当年瑞锦坊的确是扬名江南,连邓家老太君听罢都连连点头夸他家好手艺,而今又听闻了陈家后人的遭遇,在场的女眷无不夸赞方信是个好孩子,把方信倒闹了个大红脸。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