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论起语音版的《背影》哪个好听,当推孙道临的朗读。
在接近文章的结尾,孙道临将那一声叹息“唉”
演绎得感同身受。
这一声叹息,像一只锥子,扎在我的心头。
《背影》全文字数约15oo字。
它做为华语散文的经典面孔,被全球文学爱好者所熟悉。
写父亲的文章很难写,得以广泛流传的上佳之作不多见。
了解这对父子恩怨的读者能够理解,朱自清绕过自己心灵的万千重障碍,才解开与父亲的不睦的心结,从而写出一段人伦常理的欲罢不能,难以割舍的情怀。
但他轻轻地拿起,又轻轻地放下,既不难为自己,也不勉强红尘。
几乎没有人在读过这篇《背影》后,不想起自己父亲的背影的。
我在连续听了三遍孙先生的朗诵之后,再也听不下去了。
《背影》的故事很简明。
那年,朱自清在bj读书。
期间,回了一趟徐州老家,父子短暂一聚,却不欢而散。
两年以后。
父子再次相聚。
朱自清虽已释怀,却仍存伤感。
在车站,朱自清眼看着身形肥胖的父亲,爬上爬下,穿过铁轨买来橘子,放在儿子的座位上,做为写手的他,只是在观察,并没有干涉这个场景中的主人公的一举一动。
但是,朱自清身体是旁观者,心理却是参与者。
这才有了读者既像在旁观,又像如其父亲一样在行动。
他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
他将自己一分为二,一半是儿子,一半是路人。
路人看到的是一个莫名其妙的胖子,儿子看到的是父亲将橘子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
这种双视角观察的结果,就变成了一副耐人寻味的画面:陌生的父亲和父亲的陌生。
……
几年以后。
父亲自知不久于人世,写来一封信,朱自清摘录如下:“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这是要分别的告白,能不触动一颗善良的心吗!
朱自清此时彻底转变成了一个儿子的角色。
当完成这个角色的转变,人都会回归到儒家的境界,我是儿子,他是父亲。
我该孝顺,哪怕只是心理的执念。
这个别人儿子的朱自清,“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唉!
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