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瑄又回到政事堂,向五位宰相说道。
“回至尊,于大唐最有利的方式,就是接受移地健的朝拜贡品,使回纥如期朝拜,大唐可源源不断获得马匹和财政。
现已有八个都护府,在吸收中原的粮绢财政,若在大草原建立都护府,恐不易控制。”
裴遵庆向李瑄劝谏道。
大唐国力节节攀升,现回纥不敢轻易招惹,没必要兴师动众去讨伐他们。
东北三个都护府尚才建立,雪域都护府和云南都护府要投入人口。
裴遵庆不是担心征伐不利,而是担心不易控制草原,伤到大唐的元气。
“左仆射的想法朕能理解。
然这就是设立都护府的好处。
由都护府管理草原诸部,代替原本的回纥王庭,征收赋税。
也许起初会亏损,但步入正轨后,大唐必然可以在草原盈利。
发展工商,草原对大唐来说是最重要的宝地之一。
诸卿请相信朕,中原与草原合二为一的时候,才是真正的华夏帝国,我族历史的巅峰,将是我大唐王朝开创……”
李瑄也不好去跟宰相们解释,只得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他知道,如李岘、刘晏、颜真卿,一定是支持他灭回纥的。
草原对中原的危害,有目共睹。
裴遵庆和杨绾也不是不愿意覆灭回纥,而是认为回纥暂且有利于大唐。
可等大唐改革完成,稳如泰山后,再分离肢解回纥联盟。
李瑄的眼界看透未来一千多年。
第一,大唐想控制史无前例的疆域,凭农耕文明是异想天开。
哪怕他征服到地中海。
他死亡之日,就是帝国崩塌之时。
唯有工商改革,带来先进的技术,道路。
才能维持幅员辽阔的疆域。
作为距离中原最近的北方,则是重中之重。
除了牧场外,在贝加尔湖以北,被称为苦寒之地的地方,有着天下大部分有色金属、能源。
在西伯利亚平原上,有几乎取之不尽的木材。
李瑄有生之年,一定会用界碑圈下西伯利亚,将其留给后代子孙。
而达成此夙愿,最要紧的就是用十到二十年的时间,对匈奴故地完成掌控,使诸胡部落归心大唐。
“回纥年年输马于大唐,边疆只是几个都督府,就能与回纥一战之力。
若可以秋风扫落叶般,诛灭回纥,不动大唐根本,对内改革依旧。
也不失为好策略。”
首席宰相李岘来打圆场。
他已经见识过至尊的深谋远虑。
稍稍一想,他就觉得此时是借助叶护太子谋取回纥的最佳时机。
回纥一亡。
大唐周边再无大国,可全心去发展“工商”
。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