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鲩鱼苗,对方开的价,是按去年赣口的时价,所以出现了差价他们带来的钱,买了足够的鱼苗后,有盈余。
如果回去时向上官报账,说是在赣口按时价买鱼苗,那么,这盈余的钱,神不知鬼不觉,就由他们几个分了。
傻小子想通了其中关节,为自己方才的鲁莽感到不好意思。
年长的鱼梁吏见傻小子想通了,也不说破,笑眯眯的跟老相识王乐“一手交钱、一手交鱼”
。
涉及的钱不少,分量很沉,清点、搬运很麻烦,而鱼苗的称重、转移也很麻烦,所以买卖双方忙了许久,才完成了交易。
日头偏西,王乐擦了擦头上的汗,着一旁的李笠,笑道“李郎,你到底是从哪里买来的鱼苗”
交易期间全程“路人化”
的李笠,一直被那几个鱼梁吏当做是划船小工,现在没了旁人,他也不用再装,笑道
“王叔,实不相瞒这是佛祖保佑啊”
那一世,他练出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本事,忽悠人很拿手,如今王了问起鱼苗的来历,李笠就编了个故事。
纯属运气好,在一个河段捕鱼时,居然误打误撞遇到了鱼窝鱼苗聚集的地方,于是就捞上来许多鱼苗。
对于这个说法,王乐倒是能接受,确实,常有运气好的渔民,捕鱼时下网网中鱼窝,卖鱼苗发了财。
但这都运气,王乐只道李笠运气好,不过想想对方前不久被人构陷,在牢里被打得皮开肉绽,差点连命都没了,如今走运,大概是老天爷的弥补。
王乐一边解缆绳,一边说“你运气真好,若还有下次,一定要记得王叔。”
李笠点点头“嗯啊,如有下次,当然忘不了王叔,只是这种好事,恐怕一辈子都难有一次”
王乐感慨着“唉,总比我好,我这一辈子,都没碰上过一次”
时候不早,李笠和王乐划着船顺着赣水北上,返回鄱口。
李笠辛辛苦苦孵化、养大的鲩鱼苗,为避人耳目,选择在鱼梁吏的“圈子”
里消化掉,十分方便。
当然,少不了王乐等鱼梁吏的帮忙,所以“中介费”
是要给的。
李笠以优惠价格,向各地鱼梁吏销售鲩鱼苗,让对方有机会吃差价,回去虚报后,小赚一笔。
当然,这些鱼梁吏不可能把鱼苗都拿来自己养,可能将部分鱼苗加价转卖,卖给相识的塘主、鱼贩或者鱼主,变成李笠的“二级分销商”
。
而吃差价、对官府虚报,这种事抖出来是要倒霉的,所以,鱼苗的来历,大家都会默默瞒下来。
每个从他这里买鱼苗的鱼梁吏,只知道单项交易的份额,不会想到他有很多鱼苗。
因为吃了差价、虚报的缘故,这些人做贼心虚,不会和别人打探,问别人是不是在李笠这里买过鱼苗。
即便问了,别人若真是在他这里买,因为吃差价、对官府虚报,也不会承认。
这是一个化整为零的买卖,类似王乐这种先是“买家”
,然后转为“中介”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