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母不仅持家有道,还亲授元稹诗书,担任起教育子女的重任。
元稹自小勤奋好学,不仅直接受教于母亲,还常常从邻人家里借书,然后徒步去姐夫陆翰家求教。
表兄胡灵之又教他诗歌格律和骑马射箭。
同其他伟大的诗人一样,元稹也是“少有才名”
。
九岁时,元稹作诗成熟,惊叹于长辈。
唐德宗贞元九年(年),十五岁的元稹为尽快摆脱贫困,获取功名,选择投考的为相对容易的明经科,参加朝廷举办的“礼记、尚书”
考试。
唐代科举名目甚多,而报考最多的科目则为进士和明经两科。
不过两科相比也有难易之分,进士科难,“大抵千人得第者百一二”
;明经科“倍之,得第者使一二”
,故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之说,而唐代文人也更为看重进士科。
元稹为尽快摆脱贫困,获取功名,选择投考的为相对容易的明经科,一战告捷。
及第之初的元稹却一直无官,闲居于长安。
但他没有终止勤奋学习。
家庭藏书给他提供了博览群书的条件,京城的文化环境和他的广泛兴趣,陶冶了他的文化修养。
次年,元稹得陈子昂《感遇》诗及杜甫诗数百,悉心读之,始大量作诗。
贞元十五年(年),二十一岁的元稹寓居蒲州,初仕于河中府。
此时,正当驻军骚乱,蒲州不宁。
元稹借助友人之力保护处于危难之中的远亲。
乱定,元稹的初恋也来得猝不及防而又轰轰烈烈。
元稹的远房姨妈在蒲州,便邀请他来作客,以感念他在战乱之中对自家的照顾。
席间,姨妈将女儿崔双文叫出来作陪。
爱情总是来得毫无防备,当崔双文娉婷无双地路过元稹身边,在他对面落座时,当崔双文举起酒杯落落大方地敬了他一杯酒时,刚满二十岁的年轻小伙觉得自己的心轻轻地起了涟漪。
而当晚上他辗转反侧睡不着觉,眼前全是表妹崔双文那张娇俏的脸庞时,他的心已经掀起了滔天巨浪。
为了把崔双文追到手,据说,元稹也曾软磨硬泡,也曾死缠烂打,甚至一度绝食,都不曾起到效果。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