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
与“进”
犯“嫌名”
。
尽管韩愈“质之于律”
“稽之于典”
为其辩解,终无可奈何,李贺不得不愤离试院。
未能参加进士考试,对李贺打击甚重,他曾写了不少抒愤之诗,当年回到昌谷。
后来,韩愈调为河南令(河南府,治所洛阳),有诗《燕河南府秀才》,诗中有“惟求文章写,不敢妒与争”
。
可能是感怀此前李贺的不幸遭遇,诫勉本届考生。
大约因其为李唐宗室的后裔,又有韩愈为之推奖,元和六年(年)五月,李贺又返回长安,经宗人推荐,考核后,父荫得官,任奉礼郎,从九品。
从此,“牢落长安”
长达年,为官年间,李贺亲身经历,耳闻目睹了许多事情,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对当时社会状况有了深刻的认识。
个人生活虽不如意,却创作了一系列反映现实、鞭挞黑暗的诗篇。
虽然李贺此间心情“憔悴如刍狗”
,但增长了生活阅历,扩充了知识领域,在诗歌创作上大获丰收。
他在中唐诗坛乃至整个唐代文坛的杰出地位,应该说主要是这一时期写下的近o作品奠定的。
由于迁调无望,功名无成,哀愤孤激之思日深。
加之妻又病卒,李贺忧郁病笃。
元和八年(年)春,他告病回昌谷休养了一段时日。
离长安时,他的友人无可和尚(青龙寺高僧)撰写《送李长吉之任东井》的诗,预祝他南游成功,但结果大约也不妙。
“九州人事皆如此”
,他折回洛阳,告别长辈皇甫湜等亲友,同年十月十四日又西进长安。
元和九年(年),李贺辞去奉礼郎之职,重回昌谷“归卧”
。
然后取道宜阳、洛阳、经河阳,入太行,过长平、高平,于深秋到达潞州(今山西长治市)。
此后在潞州张彻的荐举下,做了个年头的幕僚,为昭义军节度使郗士美的军队服务,帮办公文。
元和十一年(年),因北方藩镇跋扈,分裂势力猖獗,郗士美讨叛无功,李贺告病到洛阳休养,友人张彻也抽身回长安。
李贺无路可走,只得强撑病躯,回到昌谷故居,整理所存诗作,不久病卒,时年二十七岁。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