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州长官,事务剧多,要抓主要矛盾,抓突出的问题。
白居易在杭州抓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是治理西湖。
西湖(当时称钱唐湖)是杭州的民众生活生产的用水来源,因为钱塘江离东海太近,江
水含盐量高,不适宜直接饮用和灌溉,所以只能依赖西湖中的淡水。
白居易做的第一件事是修筑湖堤蓄水,到需要用水时就有水可用。
白居易对修堤工作非常重视,多次到现场勘察方位,检查施工进度,可谓尽职尽责。
湖堤修成后,白居易写了一篇《钱唐湖石记》,记载了自己修堤治水的体会,并制定了管水用水的制度。
白居易对西湖的情况十分熟悉,他甚至估算出了放水量和可灌溉农田的比例关系,同时深知传统管理制度的弊端,因而提出了建立便民的新制度,并注重防溃、防盗。
白居易修湖堤完全从民生角度考虑,坚决排斥了“决放湖水,不利钱唐县官”
之类的荒谬说法。
这在当时应该是一股不小的政治压力,而白居易能够顶住这类压力,并把事情办好、办成,可见其具备一定的政治魄力和行政手腕。
白居易修的湖堤,后来湮没在历史中,现在的白堤,白居易在杭州已有,当时叫白沙堤。
白居易写下了着名的《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后人为人纪念白居易,把白沙堤称为白堤,但不是白居易修的那条堤。
杭州旧城内与西湖相连,有六口深井。
因为杭州临近东海,土地盐碱含量高,地下水咸苦难以饮用,而西湖位于古杭州城外,取水距离较远。
唐德宗时期,名相李泌任杭州刺史,开凿了六口与西湖相通的井,用于城内居民取水。
但后来年久失修,水道淤塞,难以使用。
白居易查明这一情况后,组织了大规模的人力清理井中淤泥,恢复了六井的功用。
这是白居易在杭州的又一大善政。
北宋时期,苏轼出守杭州,作《六井记》云:“唐宰相李长源始作六井,引西湖水以足民用。
其后刺史白公乐天治湖浚井,刻石湖山,至于今赖之。”
三年后,白居易任期届满,接到了除授太子左庶子的诏书,不得不离开风光旖旎的杭州。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