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这篇文章正中武则天的想法,也许是他的政治主张深入武则天的内心,也许是他的胆量让武则天刮目相看,总之,这次上书成功了,武则天授予他麟台正字。
麟台为唐代官署名,就是秘书省。
在秘书省当官,也算对得起陈子昂的满腹才华。
公元年,大唐边疆烽火燃起,武则天集结大军讨伐进犯的胡人。
陈子昂跟随乔知之去了西北前线,这是他第一次出征,最远达到了居延海和张掖河,就是今天的内蒙古额济纳旗和甘肃张掖酒泉一带。
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西驰丁零塞,北上单于台。
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哉。
谁言未忘祸?磨灭成尘埃。
陈子昂在《感遇其三十五》中记录了第一次出塞的感受。
诗歌直抒胸臆,感情慷慨激昂,豪迈雄壮,充满了渴望建功立业的昂扬气概。
四句即写其少年出身及学成渴望建功之志。
“西驰”
“北上”
写诗人随军出征的对象,北方少数民族自来骚扰我国边疆,古时多有诗人写边塞多提及,一为提醒统治者边塞未平之患,二表己愿扫平边患,建功立业之心。
陈子昂登山眺望,思绪分飞,想到古时边患即从未消解,无数将士与敌寇作战,一代代前赴后继,如今缺兵少将,边患频,作者感到无比忧心。
末句言,如今人们似乎都忘掉了敌寇扰边的苦难,那些过去的事情都好像磨灭尽净,变成尘埃随风吹散了。
陈子昂实是在讥讽当政者的不作为。
这诗感情充沛,字里行间充满了渴望建功立业、积极进取的激昂精神,贯彻了陈子昂革弊齐梁颓靡诗风,强调“兴寄”
与“风骨”
的诗歌主张,颇有建安诗歌的慷慨之气。
在居延海,陈子昂写
下《题居延古城赠乔十二知之》:
闻君东山意,宿昔紫芝荣。
沧洲今何在,华旅边城。
还汉功既薄,逐胡策未行。
徒嗟白日暮,坐对黄云生。
桂枝芳欲晚,薏苡谤谁明。
无为空自老,含叹负生平。
这次出塞,陈子昂未立军功,徒增许多失意。
七月,他独自返回长安,上书论西蕃边州安危事三条。
此后,武则天虽然屡屡召见陈子昂,向他询问治国之道,陈子昂也侃侃而谈,从容应对,但这些建议并没有被武则天接受。
“虽数召见问政事,论亦详切,顾奏闻辄罢。”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