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责宗学的先生姓纪名泰字重康,生母是王家女,是依附王家的姻亲,是个举人。
他二十多岁便取得功名,可因守孝耽搁了科举,直到四十才中举,而后三次参加会试不第。
第三次,他与长子父子同科,他落第,他长子反而榜上有名。
虽说他长子只在三甲,可因王家二老爷在京的帮衬,也早早授官出来。
纪泰见儿子都已成才,便弃了自己再应试的心思,开始养活弄草的过日子。
刚好负责宗学的三老太爷病故,族长便亲自登门,请了纪泰出山,接手了宗学。
论起来,纪康与王青洪还是堂表兄弟。
因此,对于王青洪携子上门,纪康言谈之间还算亲近,对道痴亦称得上和蔼。
只是听说道痴只学了三百千,四书五经不过粗读,他对道痴的兴致就减了许多,嘴里说的都是三郎。
话里话外的意思,是赞成三郎明年下场,对于其应试结果也很看好,可是并不赞同他在童子试后继续考下去。
毕竟三郎年纪在这里,多读几年书,课业踏实总是好的。
最好的结果,就是过童子试,入州学,想法子取贡。
在国子监学习历练几年,在下场应乡试会试。
这个建议,正好同王青洪给三郎规划的一样。
因这个建议,王青洪对纪康更是多了几分客气,两人说话越发投缘。
说话之间,王青洪不经意提及宗学大考之事。
纪康皱眉道:“不算以讹传讹,宗学里是要集中考校一次,却不单单是考学问。
听老太爷的意思,人选既要机敏,又要本分,还得人品好,沉得住气。
否则的话,随便送人去王府,要是惹下祸事,不仅不能拉进王府与族里的关系,说不定还要给族里带来祸事。”
王青洪有些明白,为何老族长这么重视此事。
王家既在中庸子弟中遴选王府伴读,那应选之人,长大后多半会留在世子身边,做王府属官。
按照大明律,王府属官分两种,一种是品级高的,由朝廷选派;一种是品级低微的官员与小吏,则可以由王府这边举任。
王家是安陆州的庞然大物,同兴王府的关系就很重要。
既不能太过谄媚,也不能太疏远。
这一代兴王,因纳了王氏女为夫人的缘故,对王家还算友善;下一代兴王与王家的关系,说不定就要靠这次选出的伴读来磨合。
想到这里,王青洪才真正松了一口气。
既是由老族长选人,那就没什么可担心的,三郎功课好,四郎才回家,都不是适合人选。
就算四郎现下入学,考试成绩不拘好坏,都不能证明什么。
对于安排四郎尽早入学之事,王青洪便也不再犹豫。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