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小说

第384章(第2页)

他写这些批判谴责小说,目的只在促进抗战,不过取材于另一侧面

而已。

第三时期较短于第二时期,他的作品也较少。

除了这个原因以外,也还由于;

这个时期生活极不安定,由北平到上海、南京,定居未久,西行入蜀,几年之后,

再回北平,饱尝转徙流离之苦;其次是,身体较差,在南京时生了一场病,好多时

没有复原;其三是,由于连年战争,交通梗阻,许多报纸停刊,“英雄无用武之地”

有作品也无处发表。

但是,他还是写了二三十部长篇小说,所可惋惜的,是没有写

出第二时期那样动辄百万言的巨构了。

末期

抗战结束后,他任北平《新民报》经理,兼编一个副刊《北海》,连载小说

《巴山夜雨》、《五子登科》。

1948年,由于一些人事上的不协调,他辞去《新民

报》职务,准备从事专业写作。

却没有料到,1949年忽然中风。

对于一个作家而言,

这自然是致命的打击。

经过急救,幸得不死,但口角歪斜,流涎不止,发音感觉到

困难,记忆能力既大大衰退,想象能力更远非昔比。

只因写作已成习惯,在能起坐

的时候,就又提起笔来。

1950年,我来北京开会,他正在病中,听得朋友说,他终身卖文,辛苦劳动,

薄有积蓄,却被一个恶友坑骗,席卷逃去国外。

除了一座房子是不动产以外,几乎

一无所有。

家中人口众多,嗷嗷待哺。

他又气又急,所以得了病。

后来,他卖了大

房子,买了一个小院,生活暂时得以维持。

只是水准大大降低,每天孩子们都吃窝

窝头就咸菜。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本月排行榜
本周收藏榜
    最新更新
    新书入库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