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的运化功能对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和输布起着关键作用。
脾气健运,则唇色红润;脾气虚弱五味唇色淡白无华。
同时,脾与五味中的甘也有着内在的联系,甘味食物对于脾的滋养具有重要意义。
这种五脏与五体、五色、五味的生成关系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
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体现了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与平衡。
通过观察这些外在表现来诊断疾病,是古代医学家们的智慧结晶。
他们凭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经验,从细微的变化中捕捉到疾病的蛛丝马迹。
面色的改变、爪甲的异常、脉象的波动、毛的状态等,都可能成为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
这种诊断方法虽然看似简单,但却蕴含着深刻的医学道理,它让我们能够在疾病初期就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和治疗。
然而,要深入理解和应用这种诊断方法,并非易事。
它需要医者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
同时,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探索,与时俱进,将传统医学的智慧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在当今医学展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既要珍视古代医学的宝贵遗产,又要不断创新和展。
《五藏生成篇第十》所蕴含的理论和方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研究人体健康与疾病的重要切入点。
我们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进一步揭示这些关联背后的奥秘,为医学的进步和人类的健康福祉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五藏生成篇第十》所论述的五脏与五体、五色、五味的生成关系以及诊断疾病的方法,是医学宝库中的璀璨瑰宝。
它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人体的内在机制,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诊断思路和治疗启示。
让我们共同努力,传承和扬这一宝贵的医学遗产,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不断奋斗。
二、《黄帝内经》素问第1o章为“五脏生成篇”
,其主要内容如下:
(一)五脏与五体、五味、五行的关系:
五脏与五体相应:心脏与脉相应,其荣华表现在面色上,肾水制约心火;肺脏与皮肤相应,荣华表现在毫毛上,心火制约肺金;肝脏与筋相应,荣华表现在爪甲上,肺金制约肝木;脾脏与肌肉相应,荣华表现在口唇上,肝木制约脾土;肾脏与骨骼相应,荣华表现在头上,脾土制约肾水。
五味与五脏的关系:过食咸味,会使血脉凝塞不畅,颜面色泽变化;过食苦味,皮肤枯槁,毫毛脱落;过食辛味,筋脉劲急,爪甲枯干;过食酸味,肌肉粗厚皱缩,口唇掀揭;过食甘味,骨骼疼痛,头脱落。
心欲得苦味,肺欲得辛味,肝欲得酸味,脾欲得甘味,肾欲得咸味,这是五味分别与五脏之气相合的对应关系。
(二)五脏的气色生死判断:
死色:面色出现青如死草、枯暗无华,黄如枳实,黑如烟灰,赤如凝血,白如枯骨,皆为死症。
生色:面色青如翠鸟的羽毛,红如鸡冠,黄如蟹腹,白如猪脂,黑如乌鸦毛,皆为有生机、预后良好的情况。
(三)五脏的外荣表现:心有生机,面色就像细白的薄绢裹着朱砂;肺有生机,面色就像细白的薄绢裹着粉红色的丝绸;肝有生机,面色就像细白的薄绢裹着天青色的丝绸;脾有生机,面色就像细白的薄绢裹着栝蒌实;肾有生机,面色就像细白的薄绢裹着天紫色的丝绸。
(四)人体的气血与各部位的关系及病症:
气血与各部位的关系:各条脉络都属于目,诸髓都属于脑,诸筋都属于骨节,诸血都属于心,诸气都属于肺。
气血的运行朝夕来往,不离于四肢八溪的部位。
人睡眠时,血归藏于肝,肝得血能视物,足得血能行走,手掌得血能握物,手指得血能拿取。
气血凝滞的病症:睡醒后外出受风,血液的循环凝滞,凝于肌肤的,生痹证;凝于经脉的,生气血运行的滞涩;凝于足部的,生厥冷。
这三种情况都是由于气血运行不能返回组织间隙的孔穴之处,所以造成痹厥等症。
人身上有大谷十二处,小溪三百五十四处(这里面减除了十二脏腑各自的俞穴数目),这些都是卫气留止、邪气客居之所,可通过针石治疗以祛除邪气。
(五)疾病的诊断要点:
五决为纪:诊病的根本要以五决为纲纪,想要了解疾病的关键,必先确定病变的原因。
所谓五决,就是五脏之脉,以此诊病,即可决断病本的所在。
病症与经络的关系:头痛等巅顶部位的疾患,属下虚上实,病变在足少阴和足太阳经,病重的可内传于肾;头晕眼花、身体摇动、目暗耳聋,属下实上虚,病变在足少阳和足厥阴经,病重的可内传于肝;腹满瞋胀、支撑胸膈胁肋、下部逆气上犯,病变在足太阴和足阳明经;咳嗽气喘、气机逆乱于胸中,病变在手阳明和手太阴经;心烦头痛、胸膈不适,病变在手太阳和手少阴经。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