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
章子俊喊一声,哎呀呀,实属愧领了,随即深施一礼。
古人呼名,是有许多忌讳的。
《仪礼·士冠礼》云:“冠而字之,敬其名也。
自谦称名,他人则称字也。”
彼此地位相当者,尊称别人用字不用名,谦称自己用名不用字。
如果他人是平辈,关系好,必称字而不用名,以示亲切。
生疏的人之间称名,长辈或者高者对下称名。
但用字称呼某人,则表现了特别的关系。
字一般指表字,表字是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
古代男子20岁女子十五岁,不便直呼其名。
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
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
后称字为表字。
《礼记·檀弓》曰:“幼名,冠字。”
人一生下来就得由父母起个名,这个名称为“小名”
或“乳名”
。
等长到20岁,可以绾起头发戴上帽子成人了,还得由父母郑重其事地为其举行“冠礼”
,再给他起个名,也叫“表字”
——表示他“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人不可复称其名,故冠而加字”
。
因而,古代平辈之间甚至一般关系的尊长对晚辈都应该以“字”
来称呼对方,以示尊重,自称则必须用“名”
。
“字”
虽然是自己的,但却是为外人称呼自己的时候准备的,自己从来不去使用。
例如,刘备、关羽、张飞都可以称诸葛亮为“孔明”
,但诸葛亮本人却只能自称为“亮”
。
此外,名与字有不同功能:“名以正体,字以表德。”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