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港口的那一刻,张津望看到成群的海鸥俯冲向海面。
透过橙色平房的夹缝,曼哈顿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在阳光下光彩耀眼。
他深吸一口气:“这就是自由的气息吗?”
谢锐冷笑一声:“应该是大麻的气息。”
张津望骂骂咧咧地说:“咱马上就要走了,你也不让我对美国留个好印象。”
“虽然要走了,不过,还是能顺便载你来个公路旅行。”
谢锐拉开了托朋友搞来的黑色布加迪。
尽管不打算在美国多做停留,但有个芝加哥的熟人他必须见一面。
从美国到芝加哥,沿着66号公路大概要不眠不休地开13个小时。
等拿到东西,他们再从芝加哥坐飞机回北京。
一路上,繁华而无序的钢铁丛林几乎一闪即逝。
更多是连绵起伏的金色玉米田,像金色的海洋般涌动,随着蛇形公路延伸到天际,没有尽头。
远处是高耸入云却叫不上名字的山脉,层岩叠嶂,壮丽沧桑。
偶尔会出现几家老式的汽车餐厅,巨大的霓虹灯招牌上闪烁着复古图案。
又或者是三两农户,木质的外墙上涂着鲜艳油漆,门口几辆哈雷摩托车喷满涂鸦和闪亮的金属装饰。
在一个孤零零的麦当劳外带窗口,张津望如愿买到了儿童套餐,只要2美元。
窗口旁边,甚至贴着川普的竞选海报。
“怎么样,有玩具吗?”
谢锐问。
“没有!”
张津望懊恼地说,“没有玩具的还能叫儿童套餐吗?”
“真可惜。”
谢锐说,“如果有玩具,还能让我身边这位儿童闭上他的嘴,安静地玩上几个小时。”
“薯条也可以。”
张津望得意地说。
张津望把酥脆的薯条咬得咯吱咯吱响,忽然,他注意到什么,拉着谢锐的胳膊说:“哎,你看,路边怎么这么多玻璃瓶子?嘿,怪有意思。”
几百个瓶子,每一只都画了不同的表情,有的义愤填膺,有的痛哭流涕,有的目光坚定……甚至还穿了衣服,戴了帽子。
看起来就像是玻璃瓶子大聚会,或者玻璃瓶子课堂。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