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后,便是杀伐狠厉,将当年谋害太子的一干人等统统论以重罪。
江充族诛,苏文被焚死于长安横桥之上,连当初在湖县逼使太子自缢的小吏张富昌、李寿等人都被诛连三族。
之后,武帝晚年,于湖县太了自缢之处修建思子宫,又起归来望思台,以悼念含冤自尽的长子。
而此际,他却意外得知太子尚有一个孙儿活在世上。
武帝几番犹疑之后,却是将其送进了掖庭宫,自此不闻不问——毕竟,那个孩子与他之间,隔着血海深仇。
掖庭令张贺,乃系名臣张汤之子,出身显赫,才学出众,早先为太子宾客,颇受常识,与卫太子刘据是为琴棋良友、翰墨知交。
征和二年,巫蛊之祸牵连数万人,张贺作为太子宾客,也在被诛之列。
幸得其弟——当朝尚书令张安世御前求情,方才保下了一条性命。
但虽侥幸免死,依旧活罪难逃。
不久即被下了蚕室,处以宫刑,继而以宦官之身被任为掌管内廷的掖庭令。
而当这个两三岁大的皇曾孙出了郡邸狱,被送进掖庭宫之时,掖武令张贺,一时间悲辛交集。
小小的稚儿瘦得不及一只狸儿重,头发枯草一般乱糟糟地粘在头上,许多没剪过的长指甲里都是污垢,浑身的肤色却是近乎有些剔透的病态苍白……连额间淡青的脉络都清晰可辨——能在郡邸狱中活到两岁,养成这样儿已是丙吉倾尽心力的结果了。
张贺默默地将这孱弱枯瘦的孩子养在了自己身边,几乎花了所有心血,付了自己余生来悉心抚育。
刚刚送来那段日子,皇曾孙常常抱恙,多病多灾。
但令他们这些宫人惊异不已的是,那样小的稚儿,不论病重到什么样子,怎样的痛楚煎熬,也从不见他哭闹或落泪,只是死死咬着牙关,咬得齿根都渗出血来。
头一回见稚童这般隐忍到极致的模样时,掖庭令脸上几乎褪尽了血色。
是以后来,他都有些草木皆兵,但凡这孩子有了一丝不适,便立即替他延医,各样贵重的药草及补养之物源源不断地用上,不见丁点儿吝惜。
自己更是不守昏昼地守着在稚儿榻边,直至他彻底痊愈方才安心。
张大人平日里用度一惯从俭,饮食偏喜菜蔬,但自从皇曾孙送来之后,却餐餐都添上了许多乳肉荤食和小儿喜欢的各色饵餈糕饼。
那个孱弱枯瘦的稚童就在这样的悉心照料下,身子一天天渐好了起来,性子也开始有了同龄孩童的活泼模样……甚至是太过顽皮跳脱了些。
自五岁上,张贺便开始教他读书习字,偏这孩子天资虽颖异,却总按捺不下性子在翰墨之事上,每每令人颇觉无奈。
听说,以往也友人劝过掖庭令——这孩子身世尴尬,虽是宗室血脉,但注定一生都会被摒斥疑忌,不予丁点儿出头的机会……庸庸碌碌地了却一生。
既如此,费尽心血教他诗赋文章又有何用?
而况,六亲俱亡,身世凄凉,灭族的仇雠又是位尊天下的大汉皇帝,他亲生的曾祖。
这孩子若当真读书明了礼,只怕心下更煎熬痛苦些,还不如这样浑浑噩噩地过日子……于他而言,有些事,不明白或许比明白了要好。
但张贺沉默良久,却是未从其言。
他回道,即便没有为官出仕的机会,他也不希望故人唯留的一丁点儿血脉就这样庸度一生。
明白了当年之事,虽然痛苦煎熬,但他身为太子的遗孤,必须活得明白!
莫论如何,张贺也绝不能让这孩子成为一个浑浑噩噩庸碌一生的懦夫。
此生,他只冀望将自己能做之事都为这孩子做了,所能尽的心力都尽了,待日后,九泉之下也好同太子有个交待。
就在这样的执着坚持下,即便皇曾孙仍是性子跳脱,掖庭令仍仍日日教授读书,寒暑不缀。
到而今,整整两年,那小小顽童的学业也总算是见了些起色。
每日下餔之后,张贺都会准时开始授课,但今日,等了这许久,却仍是不见他回来。
身形瘦削的掖庭令,静静伫立在重檐下,远远眺向杜门的目光里不由开始带上了些忧色——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简介阎王让我五更活,夫人却让我三更死。天武六年,夜半三更时,天空忽然下起了一场红雨,从此这个世界变得诡异起来(豆芽出品,必属精品!)...
一对一宠文,高甜撒糖宋一然来到七零年代,成了一枚放牛倌。在这个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里,她忙得不亦乐乎这是一本撒狗粮,揍渣渣,高甜有笑点的书,希望大家喜欢。虽然是新人,但坑品有保证...
什么?才幻想修仙长生,你就告诉我这特么是末法时代?看完乾坤杂谈的赵云,一脸懵逼。那自己要这逆天机缘有啥用?就是用来修炼到练气圆满吗?且看赵云于末法时代中,在天地异变后一步步崛起。慢热合理家族种田...
...
...
一手医术,妙手回春。一身拳脚,盖世无双。看着坐在王振破烂自行车后座上的女神,坐在宝马里的洪志杰气的七窍生烟谁能告诉我这世界到底怎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