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霍伯元道:“好了,你们年轻人如何相处,我就不管了。
劭钦,你考虑一下江南的问题,过几日我要听听你的见解,去送送成翰林吧。”
霍劭钦道:“是。”
话毕,霍劭钦和成相禹一起从霍伯元的书房退了出去。
霍劭钦在前面带路,两人一起走着。
霍劭钦想,伯父的意思是,要给自己找个良师益友,他果然还是对自己总是往医馆跑的事有所不满,但是由于医馆诸位都没什么错处,所以不能强烈反对,但是也不支持,伯父想让他多跟成相禹这样的人交往。
这个成相禹也是倒霉,突然被安排了一个“朋友”
,上司安排的朋友能是朋友吗?这怎么相处啊。
霍劭钦把这些话快速在脑子里过一遍,待客之道还是要有的,总不能一路上一句话不说,便找话道:“伯父方才说我们年纪相仿,我今年十九,不知成翰林贵庚?”
成相禹风度翩翩,答道:“二十一,虚长你两岁。”
“我跟着伯父也见过几位编修,但从未见过像成翰林这样年轻的,能同长辈们共事,想来定是才华横溢,见解独到。”
“国家内忧,正是用人之际,否则应该轮不到我。
在下也是在院中历练了几年才有今日,不过是老师们不嫌弃我愚笨,才把我留在翰林研学。
院中各位老师教会我许多,在下受益匪浅。”
“二十一便在院中有了年头,那成翰林高中之时的年岁,想必更叫人艳羡吧。”
“说来惭愧,第一次参加春闱遗憾落榜,第二次才侥幸登科。”
成相禹第一次科考时,试卷已经答完上交,主考官却突然宣布,江南沦陷各地考生,成绩一律作废。
这是防止敌人安排奸细进入朝廷内部。
第二次是成相禹在广陵时那位曾任太子少傅的老师为他作保,才叫他能有考试的机会。
其他没有太子少傅做老师,做担保的莘莘学子,十年寒窗,好不容易进京赶考,在平反叛乱以前,就再无机会了。
能入翰林院的人,第一次就算考不进前三甲,也不至于名落孙山。
霍劭钦心有疑虑,但毕竟落榜不是开心事,便没有多问,而是调转话头道:“成翰林对江南问题很有研究?”
“我对江南的情况了解较为细致,因而分析的时候能结合当地实际,仅此而已。
霍公子也有兴趣?”
成相禹没有说自己是广陵本地人,现下广陵人入朝为官是个敏感事情,越少人知道越好。
“你方才也听见了,伯父要听我的见解,既然成翰林有研究,我自然想听听你的高见。”
“高见谈不上,简单来说,就是武力收复,刻不容缓。
自广陵失事以来,迄今已逾七年,沦陷城池几乎就是整个江南,致使苏湖粮仓被占,京杭运河不通,盐茶这样的支柱产业交易瘫痪,我朝经济被拖着停滞不前,甚至建设开销入不敷出。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