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动物中雪貂、豚鼠、仓鼠、小鼠、大鼠和鸡都易感染。
人与患病动物接触也易感染本病。
实验证明,易感宿主可因病毒型不同而有所差异。
马、牛、猪是新泽西型病毒的主要自然宿主。
印第安纳型病毒曾引起牛和马的水疱性口炎流行,但不引起猪的疾病,试验接种8种鸟类有5种产生抗体。
患病动物和野生带毒动物是主要传染源,病毒从患病动物的水疱液和唾液排出,在水疱形成前96h就可从唾液排出病毒散播传染。
病毒通过损伤的皮肤和黏膜而感染;也可通过污染的饲料和饮水经消化道感染;还可通过双翅目昆虫作为媒介经叮咬感染,曾自白蛉及伊蚊体内分离到本病毒。
本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多见于夏季及秋初,而秋末则趋于平息。
本病虽可暴发但并不广泛流行。
由于本病与口蹄疫临床症状相似,因而成为一种需进行鉴别诊断的重要传染病。
因人偶可感染而使其具有一定的公共卫生意义。
【致病机制】
水疱性口炎病毒从损伤的口鼻黏膜、乳头或蹄部感染,并在表皮层进行复制,经2~3d在这些部位形成水疱。
若继发感染,通常会波及皮下组织,若无继发感染,病变会在1~2周愈合。
水疱性口炎病毒感染是否形成病毒血症仍有争议。
经猪吻突皮内接种及其他接近自然感染的途径接种病毒后,只能从局部淋巴结而不能从血液中分离到病毒。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人工感染潜伏期为1~3d,自然感染为3~5d。
1牛
病初体温升高达40~41c,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反刍减弱,大量饮水,口黏膜及鼻镜干燥,耳根发热,在舌、唇黏膜上出现米粒大的水疱,后融合成大水疱,内含透明黄色液体。
经1~2d后,水疱破裂,疱皮脱落后,则遗留浅而边缘不齐的鲜红色烂斑。
与此同时病牛大量流出清亮的黏稠唾液呈引缕状,并发生咂唇音,采食困难。
有时患病动物在乳头及蹄都也可能发生水疱。
病程为1~2周,转归良好,极少死亡。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