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
(rabies,rab)
一、概述
狂犬病(rabies)又名恐水症、疯狗病,是由狂犬病病毒(rabv)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主要引发中枢神经系统致死性的感染,导致急性、渐进性、不可逆致死性脑脊髓炎,临床特征是神经兴奋和意识障碍,继之局部或全身麻痹而死亡。
临床表现为恐水、怕风、流涎、狂躁、咽肌痉挛和进行性麻痹。
特点是潜伏期长,病死率几乎100,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二、病原学
狂犬病病毒,属弹状病毒科。
病毒外形呈弹状,一端钝圆,一端平凹,有囊膜。
从患者和病兽体内所分离的病毒,称自然毒或街毒(streetvir),其特点是毒力强,但经多次通过兔脑后成为固定毒(fixedvir)毒力降低,可制作疫苗。
狂犬病毒易被紫外线、甲醛、50~70乙醇、升汞(氯化汞)和季胺类化合物(新洁尔灭)等灭活。
其悬液经56c30~60分钟或100c2分钟即失去活力,对酚有高度抵抗力。
在冰冻干燥下可保存数年。
·rabv增殖周期
病毒糖蛋白g通过结合宿主细胞表面受体通过网格蛋白(cthr)介导的内吞作用进入细胞。
↓
通过内吞体膜与病毒包膜的融合,病毒的rnp释放入细胞质。
↓
通过顺序转录,病毒rna进加帽和加多聚a尾(腺苔)。
↓
推测在n蛋白累积到一定浓度后开始转入复制阶段,互补基因组和病毒基因组被合成。
↓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