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回衣服后没两天,来瞭一个紧急任务,南边一座小县城发生瞭大地震,周围城市也受到瞭波及,兄弟报社人手不够,跟民彙社临时借调瞭几个记者过去。
刚好那几天茉莉手上工作完成瞭大半,谢维觉得可以送过去锻炼锻炼,就派她和另外两个同事,跟著老资历的前辈到现场去。
接到通知后,茉莉以最快的速度简单收拾瞭一下行李,跟著同城其他几个报社的同事,加起来一共二十几名记者,浩浩荡荡地出发瞭。
去往县城的列车已经停运瞭,客运大巴载著他们这支队伍驶离繁华的都市,在荒凉的郊野上疾驰,向著无尽未知的前方。
离县城越近,车越不好开,城市早已看不到原貌,到处都是临时搭起的帐篷和流离失所的人们。
离重灾区还剩几公裡的地方,道路塌陷,交通线路全面中断。
车实在开不进去,地图也没有用瞭,因为当地的地图上面很多地名都成瞭废墟,隻能徒步进去。
一行人背著器材拖著行李艰难前行,连日来的雨水,空气湿度很高,地面打滑,馀震来瞭好几波,山路并不好走,刺骨凌厉的风刮在脸上刀割一般,渐渐的,脸上便没瞭知觉。
为瞭方便行动,茉莉隻在保暖内衣外面穿瞭件半高领羊绒衫,最外面套瞭件冲锋衣御寒,衣链拉到下巴。
路上还遇到瞭来自其他城市的媒体朋友,队伍慢慢壮大瞭起来。
天色越来越暗瞭,大傢纷纷打起瞭手电筒,在脚下彙聚成瞭一条灯河。
“老乡!”
身后不远传来人声,几个穿著救援服的年轻小伙边走上前来边大声问,“你们也去灾区吗?”
领队的是《平城日报》的副主编,向他们说明来意。
救援队说他们已不是第一次来瞭,昨天早上这裡的路还好走,把一车伤情严重的病人送瞭出去,今天就开不进来瞭。
发生地震后,当地的武警官兵是第一批赶到的,解放军和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也都调派到瞭受灾区。
天越来越冷,现在就缺医疗用品和物资。
记者们一面瞭解情况,一面借著手电的光,僵硬的手指握著笔做著速记。
到瞭前面稍微宽敞一点儿的空地,救援人员拿出瞭面包压缩饼干等干粮,记者们饿得实在不行,道瞭谢,你推我让的,一个面包被掰成几块,终于下瞭肚。
想到灾区物资仍然紧缺,谁都不敢多吃。
继续赶路。
终于在天亮之前到达瞭灾区。
来自全国各地的物资都被送到瞭这裡,然后再经过人力运输进来,但是这裡受灾实在严重,还有一阵又一阵的馀震,生灵涂炭,尸横遍野,遇难者人数节节攀升,救援人员和医护人员在这样恶劣的严寒天气中,争分夺秒地与死神赛跑著,能抢出一个是一个。
除此之外,文物古迹受损严重,物资和救援远远不够。
茉莉来不及去感受内心的震动和恐惧,刚一安顿好就跟著前辈老师们加入到瞭救援工作中。
她没有经验,就学著做,在旁边做著力所能及的事,也没忘记本职工作,但这样的场景实在让她不忍心再去揭开受灾群衆的疮疤。
那一刻她忽然明白入职大会上谢维那番话分量有多重,也第一次切身体会到瞭记者的责任。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