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首从未面世、配器完整的管弦乐新作,加起来总长近四十分钟,林衍拿到谱子至今不超过两个月,却并未区别对待,依旧牢记下了每个音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穆康了然地想:他当然不需要谱子。
上百个湖边的寂静夜晚,穆康都参与其中。
他或许在跑步、或许在看书、或许在写曲,而林衍则雷打不动,永远在钢琴前边弹琴边研究谱子。
林衍常常一动不动地看整晚,有时放音乐,有时只弹琴,有时和穆康说说话,有时不发一语。
台上的指挥家受尽万物宠爱,身姿笔挺、举止优雅、笑容温和;台下的指挥家活得简单枯燥,每天除了睡觉、运动和吃饭,其余时间几乎都在工作。
台下的指挥家,唯有穆康亲眼目睹。
爱情美轮美奂,明亮又滚烫,即便天纵英才如穆康,在它面前依旧卑微得毫无底气。
好久不见啊,阿衍,明明才过了几小时而已。
穆大才子惶惶情怯地想:你这么好,我真的……配得上你吗?
穆康这轮脱胎换骨似的精神挣扎林衍自然不知晓。
他利落走上指挥台,背对观众,拿起孤零零躺在谱架上的指挥棒,环顾全团。
指挥棒在空气中轻巧跳跃,指挥家和演员们于三拍中完成呼吸同步。
第一首演出作品,《RhapsodyintheMountaintop》。
作曲家克里斯蒂安·里奇热爱探讨音乐与自然的联系。
《Livinginlakeside》歌唱的是自然与情趣生活,《RhapsodyintheMountaintop》则更进一步,希望借音乐表达自然与极端自我。
全曲一开头是克里斯擅长的旋律写法,第一小提琴奏出的第一主题极富民族性,音乐优美恬静,象征欧洲平原的壮阔瑰丽。
双簧管在主题的最后一小节不甘示弱地加入,戏剧性转折来得毫无征兆,乍然揉乱弦乐铺陈的美好氛围。
与山下之人不同,登山者奔赴道路尽头,追求的是另一种风景、另一种心情。
这首狂想曲描述的是登顶之后的风景陡转,以及人类通过领悟自然获得的无限自由。
林衍将一切狂想具现化展现给听众,音乐每营造出一种景象,紧随而来的下一乐句便对应出全然相反的强弱。
因为这份自由来源于世界的颠倒:脚下的平原成了俯视的平原,仰视的山成了脚下的山,天边的太阳成了头顶的太阳。
地球上有无数山巅,穆康虽然不清楚克里斯想要表达的是哪座山,但他知道林衍演绎的是哪个山巅。
他们曾站在空无一人的阿尔卑斯山巅一同仰望大地,周身满覆冰雪,意境荒凉悠远,回忆起来却充满甜蜜与喜悦的触感,有比夏日天空更美的蓝。
《RhapsodyintheMountaintop》结束在一个宣告狂想结束的fff短促重音,林衍手臂重重挥出最后一拍,观众席几乎同时响起了兴奋的喝彩声。
音乐厅里掌声震天,气氛热烈极了。
乐评人A对乐评人B说:“里奇先生名不虚传,画面感太强了。”
“不仅如此。”
乐评人B说,“这部作品比他之前的作品更大胆。”
“是一场冒险。”
乐评人A感叹道,“幸好是Evan指挥。”
乐评人B点点头:“Evan功不可没。”
克里斯激动不已,含着泪拼命鼓掌,隔着穆康朝史蒂夫吼道:“Evan真是太不思议了!
以后我还能请他指挥吗?”
史蒂夫大声说:“这要看他有没有档期。”
“Evan太忙了。”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