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说苏禄,本也是种植稻米的好地方,但稻田里的秧苗却横看不成行,侧看不成排,草比秧苗还多,也没见他们怎么打理。
拥有土地而不尽心耕种,这在大明的农人看来就是耻辱,是要被看不起的,这家的男人想讨老婆都难!
农税一分没有,但收获了如山一样的欠条。
前来瀛州的移民,除了刚刚落户时分发必要的工具同牲畜之外,之后便再没有免费,都是要靠自己。
有耆老主持,互相帮衬之下,房子院子都是自建,唯独这米粮,是必须由王府来解决的,办法就是开粮店。
三家商行在每座县城都开设有一家粮店,米价同泉州粮价锁死,肯定是赔本的,但这就是招揽移民的代价。
倘若移民没钱怎么办?去钱庄借钱,年利3分,没有利滚利。
所以有这么多欠条也就不足为奇了。
商税,5600两。
主要来自砖瓦窑厂、木材厂。
所以说基建很重要,五县这么一点点可怜的收入都是基建产业得来的。
但这已经令朱常瀛很满意了,证明颁发经营许可证可行,六曹中单独设立财税是正确的。
关税,两。
这份税收直接由长史府管理,诸县无权过问。
瀛州出口的皮毛,木料,山货等等,不管源自于移民或者土着,都要缴纳出口税,而从海港进入瀛州的货物,不管是王府名下商行,还是其他海商,除了米粮之外都要缴纳进口税。
看起来很好,其实有一半是从王府名下商行的口袋转入长史府的口袋。
但必须要这样做,收税才是一个政权收入的正常来源。
今日不收,日后再想收时可就难了,还是那个目的,税收要养成习惯。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