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夹在穷途末路的绝望、生死未卜的恐惧与为国捐躯、仗义死节的壮烈情怀之间挣扎的男人,正是时任御史中丞,北宋国都汴京被破时,与二帝一起被俘的秦桧。
观众席响起一片低低的抽气声。
独唱之后又是一段剧情,伴随雄浑的男声合唱,秦桧与金国王子达成协议,随同二帝归国。
而后高宗立,南宋始,秦桧与岳飞在朝堂初见。
这两人从一开始,便站在了对立的立场,就如同两个人的嗓音特质。
宋青松的歌声热烈如火,激进而强势,犹如燃烧着熊熊火焰的利刃。
齐砚的歌声虽然内敛沉稳,其强势程度却丝毫不逊于宋青松,更因为亲身经历了靖康之变和数年囚禁,多了一份历经劫难的沉重和沧桑。
像青山巍峨,斑驳透着苍青骨骸。
烈焰刀刃劈不开青山,高山大川同样压不灭火焰。
剧情渐入高-潮,岳飞一力主战,不认可朝廷大政,甚至上奏乞辞,被宰相张浚斥责为“奏牍求去,意在要君”
。
金国节节进逼,国内民不聊生,矛盾激化到了极点。
而后一幕却突然转为和缓,连背景音乐也舒缓得像春江花月夜一样。
这是岳飞独自在亭中饮酒,纾解情怀,布景是月圆寂静,梅枝横斜,营造出一种凄冷而孤高的气氛。
宋青松一身月白文士衫,宽袍阔袖,就这么安坐,手捏酒杯,便生出一股巍然如山的气势。
齐砚一身黛青长衫,腰悬玉佩压袍,立在亭外,舞台另一端,两手负后,以一种沉痛而惋惜的眼神望着他。
这里的二重唱,贺千秋的歌词化用了岳飞的《小重山》,极端考验两个人配合程度与功力。
音乐剧虽然以唱歌为主,表演却一样少不了,宋青松的愤懑、得不到皇帝理解的悲怆;齐砚的隐忍、被误解与仇视的坚韧。
对彼此的欣赏与惋惜,全都从歌声、表情和动作里流露出来。
直到宋青松唱最后一句:“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配乐伴随灯光暗沉,渐渐弱化中断,宋青松捏着个空酒杯,转身看向齐砚所站的方位。
两个人彼此注目,靠近,群演们涌上台将两人包围,背景转换成朝堂,音乐骤然高亢,男声合唱再起,唱的只是一句:“兵安在,膏锋锷。
民安在,填沟壑。”
随后二人代表了主战派与主和派,在充当背景板的宋高宗座下针锋相对激辩。
宋青松两指如剑,怒指齐砚,曲调高亢激越,指责他“贪生怕死、尊严丧尽、奴颜屈膝、里通外贼”
。
齐砚也动了怒,歌曲有若山崩,轰然砸下,反过来指责宋青松“一意孤行、穷耗国力、贪功冒进、误国误民”
。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