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铁柱还想指一指西边的井在什么地方,不过这处院子离村西边太远,指也没有参照物,王铁柱就放弃了。
说完也不理这四人是不是还有什么问题,留下一句老支书和会计一会儿就来的话,就赶着驴车走了。
从外面看,这是一个长约九米的土坯房。
至于有多宽,这得进了屋子才能知道。
“你住哪边?”
乌亮想要往屋里搬行李,但前提得确定他们住哪边屋子。
看一眼还在打量屋子和院子的乌明和柴简,直接出声问了司南。
司南见问,随手指了东屋。
三个大老爷没谁会跟司南一个小姑娘计较什么,见她选好了,就开始屋里挪行李。
……
三友村是由三个前后紧邻的小村子合并的大村子,村子合并后,自然而然的就产生了三个生产队。
从县上一路过来,先是第一生产队,之后是第二生产队,最靠后的便是第三生产队。
第一年知青插队的时候,三个生产队每队均了几个人回去养活。
没错,就是养活。
刚从城里下来的知青,秧苗和猪草都分不清,镰刀都没拿过,这样的人来了乡下能干什么?不光什么活都干得乱七.八糟,还见天的批那个,斗这个的,惹得村民都特别的反感。
一群不务正业的小屁孩。
最叫村民受不了的是这些个知青旁的没学会,竟然先学会的攀比。
今儿一生产队的知青说二队的知青住的好,明儿三队的知青说一队的伙食好。
后儿二队的知青又说他们干的活最累人。
总之一天天的正事不干,就些鸡毛蒜皮的破事,闹得生产队之间,生产队和村民之间以及村民和村民,村民和知青间处处都是矛盾。
于是第二年上面再派知青过来的时候,三个生产队的队长一合计,就成了一个生产队负责一年的知青。
别管来多来少,都是你们生产队自己的责任。
而生产队的村民在见识到了知青的‘能耐’后,更是反感了叫知青住到他们家里搭伙生活的方式。
知青下地做工,前一两年都得不得十个工分。
工分少了,分的粮食就少了。
跟村民搭伙吃饭,人家就得贴补他们,时间长了,这事谁乐意?
怎么办呢?
那就建房子,将人挪出去呗。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