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子,您先前吩咐不必跟裴小山这条线了,但属下自作主张让十六多跟了几天。”
见秦焱没有斥责,秦四继续道:“十六查到这位裴郎中日前已经申请外调,礼部尚书张衡水与户部右侍郎赵岭联名作保,他的调令文书已经下来了,下月初三调往……”
“蜀中剑门。”
秦焱霍然抬首。
作者有话要说:
注:大渊朝的一尺按现代的24.2cm来算,考据出自三国时期度量衡。
第8章学子
剑门知府已逾花甲,即将告老还乡。
裴俦在宿州与剑门两地之间犹豫良久,最后还是选择了剑门。
来处即是归处。
这日张衡水要往国子监一趟,也叫上了裴俦。
国子监现任祭酒名叫谢铭,出身邯京五大世家之一的谢家,只是这谢铭乃是庶出,素来不受宗族重视,喜研书文,是个十足十的书呆子。
此人文章作得漂亮,深得景丰帝喜爱,奈何出身不好。
那一年春闱后,景丰帝将谢铭的文章看了一遍又一遍,连声慨叹,他是个爱才之人,终究舍不得明珠蒙尘。
于是他问道:“依裴卿之见,这谢家三郎适合担个什么位置?”
“微臣前几日路过国子监,见那门前槐花开得正盛,只是无人欣赏,实在可惜。”
“哈哈哈哈,那朕便赐一位祭酒前去,与众学子共赏韶光。”
“学子们幸甚。”
裴俦掀开马车帘子,展目望去,国子监里的槐花已然谢尽了。
他下了马,又仔细搀扶着张衡水落地,两人一前一后地进了国子监大门。
周围安静地出奇,裴俦四下打量,颇觉怪异。
这个时辰,怎么连学子们的读书声都听不见?
他记得那日赴清谈会,被人抱着“路过”
这附近时还能听见嘈杂声,他那时身不由己没有过多停留,只是勉强听清了大致是两派人在吵架。
吵架的核心嘛,还是他裴首辅。
国子监的监生们大致分为三种:一为“荫监生”
,指的便是出身世家的卿大夫子弟;二为地方官学选拔入监的官员,多为微末小官或出身寒门;三为友好邦国而来的“留学生”
,多来自于南洋、扶桑。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