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道德经》不是老子写的,是后人托名伪作。
这个说法当然有它的道理。
几乎所有的先秦典籍都非某个人独立完成,《道德经》想必也不例外。
但是我们在这里不作辩伪不作考证,因为如果深入考证下去,老子是不是存在,或者老子是不是作为某个特定的人物而存在,时隔2500多年后,都已变成不可考的历史疑问。
我们学习《道德经》,是想了解它讲了些什么,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对我们有什么帮助。
既然如此,只要《道德经》这本书真实存在,这就够了。
吃鸡蛋的人,何必在意下蛋的母鸡是哪位?既然人们普遍认为老子是《道德经》的作者,我们就姑妄听之,权且将他看作该书的唯一作者,这样岂不是省事多了?
其实,也并没有省事多少,因为会出现新的问题。
我们姑且认定就是老子写的《道德经》,而且与尹喜脱不了干系,那么第二个问题紧接着就来了:既然老子致力于自隐无名,尹喜为什么会知道他的名声呢?
这是故事的第二个玄幻之处。
尹喜如果不闻老子之名,断然不会请老子“强为我着书”
。
更神奇的是,不仅函谷关的尹喜听说过老子的名声,就连儒家的孔子也早已听老子的大名。
在老子西出函谷关很多年前,孔子决定问礼于老子。
他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王室有个档案管理员名叫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
孔子问礼老子后,佩服得不得了。
他把老子比喻成龙:“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孔子知道鸟、鱼、兽的习性,也知道怎么对付它们,可是对于龙,他不知道该怎么办,因为龙能乘着风云上天。
孔子觉得老子就像龙一样智慧如海,无迹可寻。
孔子问礼的故事说明,在很早以前老子确实已经名显于世了。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